第十章 杜甫:盛唐崩盘前的“吹哨人” (第3/3页)
的繁华,早就烂到骨子里了。
这句诗,也成了盛唐文学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文人写的大多是浪漫主义的风花雪月,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在此之后,文人开始写现实主义的人间疾苦,是“路有冻死骨”的悲痛。
杜甫用自己的笔,把盛唐从“浪漫的幻梦”里拽了出来,逼所有人看清“残酷的现实”——他不是故意要“打碎”盛唐,是他知道,看清了破碎,才有可能找到修复的办法。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的日子更苦了:他被叛军抓过,差点死在长安;他逃过荒,一路上吃树皮、喝泥水;他当过小官,因为敢说真话,被排挤、被流放。
就算这么苦,他也没停下写诗,没放下对老百姓的牵挂。他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是在抱怨,是在记录国家破了,但山河还在,春天来了,草木还在生长——他还在盼着国家能好起来;他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是在空想,是他自己住漏雨的茅草屋,冻得睡不着,却想着让所有穷苦的读书人都能有一间暖和的房子。
有人说他是“诗圣”。似乎“圣”这个字太遥远了,他更像一个“老大哥”——自己过得不好,却总想着帮别人;自己受了委屈,却总想着为别人说话。他的诗里没有“仙气”,只有“人气”——有老百姓的哭声,有士兵的叹息,有孩子的饿啼,有妻子的眼泪。
这些“人气”,让他的诗成了“诗史”——不是官方写的枯燥的历史,是带着温度、带着血泪的“活历史”。
人们为什么还读杜甫?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有多华丽,是因为他教会人们“共情”——教会人们看见别人的苦难,听见别人的声音;是因为他教会我们“担当”——教会人们就算自己过得不容易,也别忘记为更弱小的人撑腰;是因为他教会人们“清醒”——教会人们别沉迷于表面的繁华,要看见繁华背后的问题。
就像现在,有人在工地里辛苦干活,有人因为生病没钱治疗而发愁——这时候,可以选择转身走开,也可以选择像杜甫一样,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就算做不了太多,至少别忘记他们的存在,别忘记这个世界还有需要我们关心的人。
杜甫早就不在了,他的诗还在;盛唐早就没了,可他记录的“人间”还在。他不是盛唐的“挽歌者”,他是盛唐的“守夜人”——在盛世的狂欢里,他提着一盏灯,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提醒所有人:别只顾着狂欢,别忘了还有人在黑暗里受苦;别等到大厦倾塌,才想起修补裂缝。
这就是杜甫——一个在盛唐崩盘前提前“吹哨”的人,一个把老百姓的血泪写进诗里的人,一个让我们永远不敢忘记“人间疾苦”的人。
他的诗,从来不是写给文人看的,是写给所有“心里有温度”的人看的——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我们还能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刺痛,还能被“安得广厦千万间”感动,杜甫就一直活着,一直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人,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