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9章 李老僧的两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9章 李老僧的两难 (第2/3页)

    李老僧沉吟良久,终于觉得还是给金兀术多剖析一点厉害关系才对。反正不管怎么打,金兀术也不可能是明公,嗯嗯,安公子的对手。

    “喔喔,大师此言,却又是何意?”金兀术颇为玩味地看着李老僧,问道。

    “四太子请想,这自古以来灭人国家、毁人社稷的大将,能得善果者几人?夫灭人国者,必要集天下怨气于一身也。因此招至君王、同僚猜忌者,亦不知凡几也。

    君不见昔日韩信、白起之祸哉?四太子固然天降伟人,远迈古之良将。然而若能不沾染这些亡国的因果,却又何苦定要过去招惹?”李老僧小心翼翼道。

    “唔?哈哈!大师果然言之有理也!嗯嗯,若某家直接去汴梁城下,只怕那些蒙兀人也要束手束脚,放不开他们的凶残,又怎能去震慑宋人?

    何如吾就此领兵东去山东,一来救了挞懒,二来也堰塞了海州西顾之念,三来可以委过于蒙兀人?最后还能卖张益谦一个好,让他少在背地咒骂某家失信!呵呵,呵呵!”

    金兀术想通了这些事,决断起来就绝不再拖泥带水。自己在磁州的时间确实太久了,每次看到张益谦幽怨的眼神,金兀术都要觉得不好意思。

    人家平白担了一个“汉奸”的骂名,本是想要护佑磁州百姓安危的。结果自己却赖在此地从不说离开。此前与张益谦约定的磁州诸事,也一样都没有落实。

    惭愧啊,惭愧!金兀术觉得张益谦是个很不错的治民干吏。索性就加大同尹高庆裔为尚书左丞,假河内节度使。又以张益谦也磁州知州,同时辖制邢州、洛州、相州诸地。

    要说在用人上,拜“十大汉奸”所赐,金兀术对这些列名“汉奸”名册里的汉人官吏们,表现得十分信任。

    道理也很简单,这些汉人名节已毁,回不去了。想要摘下“汉奸”的名头,那就只有帮我大金混一天下,才能改写这历史的评价。

    否则,恐怕他们子子孙孙都要倍受牵连呢。他们可不敢像战死太原的王禀那样,父子战死了,年幼的孙子王沆就被身边忠仆偷出抚孤,甚至一路乞讨了东去海州安置。

    人家王禀父子,那叫忠义刚烈,似张益谦、高庆裔等等汉奸们,可没得比较。

    金兀术也听闻,说太原之战中,王禀死得十分忠义。他是背着太庙中的太宗画像杀出城外,身被数十枪,最后才与儿子王荀一起投汾水而死。

    这种事,无论宋金,都要表彰。无论官民,也都会被感动。甚至当夜里,王禀的尸身就被太原军民盗出,藏匿于城南小村中。

    哪怕王禀是敌将,不好大肆去宣扬,完颜希尹还是将那个村子改名为“王村”。不但送去不少钱粮,又特意减免了他们十三年的赋税。

    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善举呢!要知道,彼时太原物资储备极为有限,加上康王大军携带物资南下转进后,太原存粮不过半月之数。数日大战之下,如今早已消耗殆尽了。

    士卒先是宰杀牛马骡等牲畜,后来就要烹煮弓弩皮甲以充饥,而城中百姓就只能用糠秕和干草来果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人相食,意味着这座孤城已经坚守到了极限。所以太原的失陷全在意料之中。

    “王村”此后要免税十三年,就足够把王沆供养成人。蜿蜒希尹送来的粮食,也足以让村庄渡过眼下饥荒。他们还想如何?无非就是继续守着这份忠义,装傻渡日罢了。

    不过张孝纯却没那么幸运,因为要使太原臣民免于屠城之祸,所以他也毫无意外地成为口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