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第3/3页)

险动作保持效率,关键指令则强制进入量子加密流程。

    整个过程耗时十六小时,中间经历了三次协议冲突和一次冷凝系统异常报警。当最后一个服务进程恢复正常时,主控屏上跳出了绿色标识:**双模安全架构上线,运行稳定**。

    陈帆调出系统拓扑图。原本单一的认证路径已被拆分为两条并行轨道,一条运行在经典物理规则下,另一条则依托量子效应构建。两者交汇于中央决策节点,形成双重校验机制。

    他命令系统自动生成一份全链路审计报告,并将其加密归档至“盾构计划”专属分区。这份文档不会对外发布,也不会提交给任何机构,但它将成为未来所有安全升级的基础参照。

    李航继续监控设备状态。他发现量子模拟器在连续运行八小时后出现了轻微退相干迹象,需要定期重启以恢复性能。这意味着目前还无法实现全天候无缝支持,但也说明技术瓶颈正在被逐一识别。

    周婷则开始整理测试数据,准备撰写内部技术白皮书。她将本次实验的所有参数、异常记录和优化路径全部录入知识库,并标记了下一步改进方向:提升量子比特存活时间、优化低温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开发轻量化接口协议。

    陈帆没有参与具体编码或文档工作。他坐在主控台前,调出了“资本轮回”监测矩阵的早期版本。那个横跨百年的资金运作模式依然悬而未决,对手的身份依旧模糊,但他们使用的工具显然不止金融手段。

    现在,他有了新的判断依据。

    如果对方能在百年间维持如此精密的操作节奏,必然依赖某种超越时代的计算支撑。也许不是完整的量子计算机,但至少掌握了部分前沿技术储备。

    而他们已经追上了第一步。

    灯光映照在三人脸上,蓝光来自屏幕,白光来自顶灯。地下机房内没有窗户,时间感变得模糊。只有设备风扇的低鸣和偶尔跳动的状态提示音提醒着一切仍在运转。

    陈帆站起身,走到量子模拟器旁。他看着面板上缓慢闪烁的指示灯,像是某种沉默的回应。

    “下一步,”他说,“让它真正活起来。”

    周婷抬头看向他,手指停在键盘上方。

    李航关闭了最后一项调试日志,却没有合上终端。

    就在这一刻,主控屏右上角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检测到未知协议握手请求】

    来源:内部测试端口

    频率:每11秒一次

    内容:空载信号,携带微量噪声

    三人同时望向屏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