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第2/3页)

立即察觉。

    “监听本身就会暴露。”周婷看着实时反馈图谱,“这不是更强的锁,是能咬人的门。”

    陈帆点头。他知道,真正的安全不是隐藏,而是让入侵者无处遁形。

    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将这种能力嵌入日常操作。传统的生物识别系统依赖静态模板比对,一旦数据库泄露,伪造指纹或虹膜就能轻易绕过验证。而在这类高对抗场景中,攻击方完全可能掌握高精度仿生材料和深层数据。

    “我们需要动态绑定。”周婷提出设想,“每次认证都使用全新的量子随机种子,生成一次性的加密特征链。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复用。”

    方案确定后,她立即着手编写驱动程序。量子模拟器与指纹识别终端之间的通信链路被重构,原有的认证流程被打散重组。每一个验证请求都将触发一次微型量子运算,生成不可预测的响应序列。

    首次实测安排在凌晨两点。

    周婷将自己的指纹录入系统。第一次通过正常流程验证,响应时间为0.38秒,比原有系统快了近四成。第二次,她取出一块高精度硅胶模具,这是根据一个月前采集的残留指纹制作的仿生样本。

    手指刚接触识别区,警报声骤然响起。

    【检测到非量子纠缠信号源,判定为非法访问】

    屏幕上同时弹出两条日志:原始指纹匹配度达到97.6%,但量子响应特征偏离阈值89.3%,触发一级防护机制。

    “成功了。”李航轻声说。

    他们又进行了二十轮测试,包括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检验,以及极端网络延迟下的容错表现。所有结果均显示,新系统的误识率降至亿分之一以下,且具备主动反制能力。

    陈帆站在量子模拟器前,伸手触碰外壳。金属表面冰凉,内部却在以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维持量子态稳定。这台机器还不能称为真正的量子计算机,它只能运行特定类型的算法,也无法长期保存量子信息。但它是一个起点。

    “现在的问题是,”李航站在终端前,“我们能不能让它持续输出安全能力,而不是只做单点测试?”

    答案很快浮现。

    团队决定建立一个混合架构:由量子模拟器负责生成密钥种子和验证核心身份,再由传统服务器完成后续业务逻辑处理。这样既能发挥量子特性,又能兼容现有系统结构。

    周婷主持搭建了首个“量子-经典”协同框架。她在后台部署了一个调度代理程序,能够自动判断哪些操作需要启用量子验证,哪些可以走常规通道。高频低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