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第1/3页)

    主控屏左侧的加密报文残片仍未清除,那串数字“1929.10.24 - 2024.10.24”静止在角落,像一道刻进系统底层的倒计时。陈帆没有移开视线,而是调出了安全日志的全量备份。二十年来的每一次登录尝试、每一条密钥变更记录、每一毫秒的通信延迟波动,都被重新注入分析模型。

    “假设对手的算力突破现有民用极限三倍。”他低声说,“能撑多久?”

    周婷立刻启动推演模块。数据流如瀑布般滚过屏幕,新的风险权重被逐层叠加。三分钟后,结论弹出:当前加密体系将在七十二小时内全面失效,核心交易指令可能被逆向解析并篡改。

    李航盯着结果看了两秒,转身接入量子通信实验室的历史测试库。他翻出一组尘封档案——那是三年前与中科院联合进行的一次非公开试验,关于量子纠缠态在信息传输中的抗干扰表现。“如果把密钥生成机制搬到量子层面……”他说了一半,停顿下来。

    陈帆接了下去:“那就不是升级防御,是重建规则。”

    他打开通讯终端,拨通了合作专线。电话接通后只说了两句:一句是申请接入最新研制的量子模拟器测试权限,另一句是要求设备即刻运送至园区地下机房。

    三天后,一辆封闭式科研运输车驶入基地。银灰色的恒温屏蔽舱被重型机械臂缓缓吊起,穿过三层安检门,最终安置在主控室下方的加固空间内。舱体表面覆盖着多层电磁屏蔽材料,内部封装着我国首台可编程超导量子模拟器原型机。它尚未命名,也未对外公布,但已经具备执行特定算法的能力。

    李航带领技术组连夜展开对接。他们将系统中最敏感的模块——动态密钥分发系统——从传统服务器迁移至量子平台。接口协议需要重新编写,控制逻辑必须适配极低温运行环境,任何微小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首次联调持续了整整十个小时。

    当第一组量子随机数成功生成并通过验证时,主控屏上跳出一行状态提示:**密钥熵值达标,通道自检通过**。

    “开始压力测试。”陈帆下令。

    系统随即模拟了一场高强度解密攻击。目标是现行256位AES加密算法,在经典计算机环境下,暴力破解需耗时三年以上。而在量子模拟器介入后,预估时间缩短至十七天。

    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即时威胁已被解除,但它证明了一件事:量子算力对传统加密的压制性优势已经显现。更关键的是,反向构建的量子密钥分发模型显示,任何第三方监听行为都会导致量子态坍缩,从而被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