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 市场风格突变 (第3/3页)
捉到转折。”
“马上开始。”李阳启动回测任务,系统加载历史数据包,进度条缓慢推进。
张远仍坐在原位,盯着旧策略与新模型的收益曲线对比图。两条线在前期几乎重合,但从三个月前开始分叉,新模型明显规避了最近一波回撤。
“如果我们早两个月上这个模块……”他喃喃道。
“没有如果。”陈帆打断他,“我们现在做的,是为了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
话音落下,主控台突然响起短促的提示音。新上线的监测系统首次触发黄色预警——成长因子的IC值连续两期超过0.12,且科技板块资金流入强度达到阈值。
李阳看了一眼来源标记:“信号来自今日午盘后的集中放量上涨,涉及十七只中小市值成长股。”
“不是偶然。”周婷确认道,“资金路径清晰,节奏一致,背后有组织。”
陈帆没有立即下令调整仓位。他调出这几只股票的股东名单变动记录,逐一看过去。
三分钟后,他开口:“通知交易席,准备建立试验仓。”
“多少?”
“五百万额度,分三批打入。标的锁定在符合高研发支出、营收增速大于30%、且近期出现机构调研记录的公司。”
“用新因子权重?”李阳问。
“用。”陈帆盯着屏幕,“让系统记住这种感觉。”
命令下达后,李阳在后台开启沙盒环境,将新策略映射到模拟账户同步运行。大屏左侧显示实盘操作,右侧则是基于新逻辑的预测路径。
两者起初略有偏差,但在第三个小时后逐渐趋同。
周婷在风控台增加了实时比对功能,将每一次系统建议与人工决策并列展示。她发现,在面对突发跳涨时,新模式更倾向于观察后续承接力度,而非立即追高。
“反应变慢了。”她说。
“不是慢。”陈帆纠正,“是学会了等待证据。”
夜色渐深,办公室只剩几盏工作灯亮着。其他人陆续离座活动,唯有陈帆仍坐在主控台前,目光锁定在最新一批进入观察池的候选股上。
其中一只医疗设备企业刚刚发布新型检测平台,股价午后直线拉升。系统根据成长性评分将其纳入推荐列表,但融合层因流动性不足暂时压下了买入指令。
李阳注意到这个细节,特意放大了决策日志。
“它在权衡。”他低声说。
陈帆没回答。他正看着另一组数据——这只股票的背后,已有三家券商在二十四小时内出具买入评级,全部提及“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
他伸手移到键盘上方,准备手动介入。
就在这时,主控台再次响起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