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八章 配不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八章 配不配? (第2/3页)

比“嘉靖间大名士”所作的《金瓶梅》还要稍早的。

    而当时这种章回体制的书籍寥寥无几,多是仿《三国》的《列国志传》一类,因此,《西游记》的“古”是它今后无论如何不会被人矮视的入门条件。

    华夏古代文学有个特点,新文体、新文类一出世大多都是经典,越往后越走下坡路,诗的体系过于庞大不论,像是词,元明清人再也没写出过五代词宋词那样的水平;像是文言,唐传奇一出世便是典范,直到将近一千年后的蒲松龄那才勉强算是媲美一下。神魔也是一样,《西游记》不跟别的类型作品比,就它之后出现的什么《封神演义》《四游记》其余的三部,清朝的什么《绿野仙踪》等等,比起《西游记》来也简直是粗鄙不堪了。同时他还有《西游补》《西游后记》这样的续书,你见过有给《封神榜》写续书的吗?

    所以它成书早,这样江湖地位一下就摆那了,后来的徒子徒孙又太不肖,那它当然就有资格做大了。

    2.体积庞大,容易成为经典。

    《西游记》100回,82万字,通观整个章回史,能耐得性子白话这么多字的没几本。但是,四大名著跟《金瓶梅》都是够得上标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家兄弟五个可以攒一块儿说三道四,别的你下不了那个功夫根本就插不上嘴。《儒林外史》一共56回,按说艺术质量是够格的,除了五兄弟排辈分也就是它了,但为啥不搞个五大名著,大概就是因为把它往上一摆太薄了嘛。

    当然这只是揣测,但是这侧面体现出的是一种创作态度问题。《三国》《水浒》《西游》创作的时候哪有什么章回体成法?他们能够写这么多字,恰恰说明他们是用心的,注入了艺术追求与精神寄托的。而在章回体系里,能将章回写到三位数的书籍是不多的,大多往往写个三十回五十回便词穷了,这种态度下自然艺术质量也不可能过关。而在晚明或者清朝中后期,章回会有迎合市场的问题,有的书动辄也会写到几百回,但是这是特殊现象,也没多少价值可言。

    所以说,《西游记》在部头上给自己创造了成为经典的基础,这是它不逊色于其他名著的又一大原因。

    3.艺术质量问题。

    对于文学研究来讲,最头疼的其实就是这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著,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在说它,固然留有许多材料,但是越是这样阐释起来就越复杂。对于四大名著,它们的受众实在太庞大了,因此便形成了不同的读者群,喜欢史传、帝王将相、成王败寇的自然偏爱《三国》,钟情侠客英豪、忠义难全题材的自然偏爱《水浒》,热衷男欢女爱、花前月下的自然偏爱《红楼》,青春期小男生慕名而来的自然偏爱……当然《金》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其实它的受众群体才是才学修养最高的一批人,这里先不细论。

    但是关于《西游记》,在今天人看来似乎是属于那些喜欢鬼怪精灵,具有猎奇心理的人才会偏爱的,这一认识的对错不论,但是这不符合《西游记》的接受史。其实“四大名著”合称是近现代才有的,而也得益于这一普及性的文化传播,《西游记》原著才被这么多的人看到。但在之前,《西游记》原著的受众还是很小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个猴子老猪跟一个和尚取经的故事,但你让他说出自哪里,谁都说不上来,不认字!所以,在整个大的“西游文化”氛围中,《西游记》原著反倒成了最没有话语权的文本,西天取经的母题可以是小人书、唱大戏的、说评书相声的,但是因为它们要服务于各自的表现形式,因此也就不可能传递出原著所要表现的东西。

    这里插一句,祝守一在前几天看最新的《文学遗产》,其中有一篇文章《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序言、批语、卷名及题辞探微》,作者叫郭健,他的主要创新观点就是,把《西游记》看作“道书”的观念,并不是之前人们所认为的从清人开始的,而是在它诞生之初,明朝人已经把它看成是阐述道教内丹学的“讲道”之书了。所以我也借这篇文章说明一下,对于《西游记》这部书的研究在专业领域内是有精密的研究进度的,一些根本不下功夫的民科最起码看看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吧,不要东拉西扯让人看了错误连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