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八章 配不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六十八章 配不配? (第3/3页)

,连《西游》几个本子哪年刻的都不知道就大放厥词。

    祝守一知道里面推崇《西游记》主旨玄奥精微的大有人在,但是以祝守一的阅读与思考来看,更倾向于“游戏说”,其实诸多攀附道教佛教体系对它的解读往往是很牵强、很煞有介事的,专业点叫过度解读。因为就《西游记》所体现的释道术语或者什么隐线伏笔来看,其实古代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大秀才随便从《道藏》《佛藏》或者陆九渊集里翻几段都能写出来。

    因为今天我们没有古代文人那种阅读环境与文教机制了,所以对古典文学接触比较少的人,自然会觉得自己印象中只会谈鬼说怪的《西游记》突然冒出这么多讲道参禅的东西,这么多似乎是玄之又玄的哲学、宗教术语,那它当然是很牛逼了。

    但是,事实是,如果真让具备一点儿宗教知识的人来看它,《西游记》的那些东西并非十分高明,并不是一个具有极高道教修养与禅宗知识的人写的东西。因为具备这种知识水平的人在明清一抓一大把,《西游记》作者还真不够格。

    当然一类人为了另辟蹊径哗众取宠,把《西游记》的道家内丹说演绎得神乎其神,有的没的一通乱说,无非只是名利二字罢了。这样做不是在彰显《西游记》的什么价值,恰恰是毁了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是什么样的就该是什么样的,不是你拿一点儿入门级的无聊解读就能随便讲别人没看懂的。

    但是《西游》高贵也正是在于它的“游戏说”,《西游》的“游戏”是一种智者的游戏,超脱了具体意识形态拘束而做的狂欢文字,作者利用取经这一故事框架,将儒释道三家的任何神圣性、庄严化极尽玩弄,同时利用神魔系统把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态也放肆地加以戏谑,他极为享受创作幽默文字与滑稽情节的过程,他乐于把任何你们要认为神圣的东西俗化、民间化、市井化。

    同时,作者其实又有很强的入世精神,他也不希望这部自己悉心经营的文字过于“无用”,所以他将其中一些稍有攀附价值的情节做了所谓哲学上的处理,譬如将孙悟空的生命轨迹附加到心学中“放心”到“收心”的逻辑,其实无非是简单的情节处理与文字机巧,宗教道理无非也只是释道两教寻常的参悟之说,尽管极有哲学奥义,但这在宗教里是很寻常的,不见得是什么大智慧。但是因为它是,所以整个取经过程似乎就有了“修心”这一极具哲学蕴意的价值属性了,它便失去了纯粹宗教这一参照标准,那对它的阐释便有了胡说八道的根基了。

    作者其实没想着给《西游记》安插一个主题,因为前代诸多的研究都一再表明,种种要给《西游记》定性的人,似乎都在收到这仅有的80几万字的嘲弄,似乎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后人的迂腐,见到和尚就只会想到念经,见到道士只会想到打醮的思维逻辑在他看来可笑之极,他就是要用天马行空、涯涘无碍的文字与情节好好戏弄一下这些刻板的人们。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复杂的,但正因为它的复杂,所以才塑就了它经典性的形成。没听说谁会讨论《封神演义》《好逑传》的主旨而骂街的,这就是《西游记》的成功,与它被人定性为所谓的奇书、名著是无关的,有关也因该本末倒置过来讨论。

    但是,如果你用今天的文学批评眼光来看《西游记》,说它内容不连贯,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人物形象不统一,语言粗鄙等等,这些都是没毛病的。问题是它诞生距今已经四百多年了,你用今朝的剑斩前朝的官能行吗?更何况这对《西游》是不公平的,《三国》《水浒》里面这些问题有的比《西游》更严重,而且就对人性挖掘与深度刻画层面讲,《西游》能把上述两书秒成渣,只不过人们往往被他的俚俗性给蒙蔽了而已。而即便是《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到底几岁谁也说不清楚,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谁受得了?

    所以祝守一觉得,不要纠着一点儿时代局限性的错误就横加指责,《西游记》不仅无愧于跻身“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它也无愧于媲美其他书籍,在有的方面,它甚至可以凌驾于它们之上。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八零书屋查找最新章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