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王肃奔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章  王肃奔魏 (第2/3页)

利,后果不堪设想。望陛下以江山社稷和百姓福祉为重,暂且搁置南伐之议。”元宏只是表面答应李冲会慎重考虑南伐之事,但最终也未听从李冲的劝谏。

    元宏迁都后不久就迫切谋划南伐,主要是因为洛阳的位置突出,很接近南朝的边界,距离南齐的边界宛城不到一百公里,而且这一边界随时会改变。

    太和十七年北魏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实。而南伐的消息一经发布,南朝当然会积极做好迎战的准备,防止北魏南侵。如果北魏久未有所行动,不排除南齐也有发起北伐入侵魏国的可能。所以,在太和十八年底,元宏决定从洛阳出发南伐。镇南将军李冲和任城王元澄都极力劝谏皇帝,不要在迁都伊始就急急忙忙南伐,但元宏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要伐齐。

    元宏此时决意南伐也与他此时得到一位人才有关。是他的对手给他送来了一个难得的人才,这个人就是从南朝逃奔而来的王肃。这真是当他想瞌睡,就有人给他送来了枕头。

    王肃出身显赫,他是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丞相王导的后裔。王肃的父亲王奂被齐武帝萧赜杀害,王家几乎被萧赜连根拔起,满门抄斩。

    年轻时的王肃聪明过人,博览经史,怀抱大志。他在萧赜的朝廷任职,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和秘书丞。不幸的是,父亲王奂和兄弟皆被南齐皇帝萧赜杀害,只有王肃孤身一人逃出建康,投奔北魏。这一年便是永明十一年。

    等到王肃在北魏站稳脚跟后,直到宣武帝初年,他的弟弟王秉才带着兄长王融的儿子王诵、王衍和二兄王琛的儿子王翊等入北魏,投奔王肃。

    建康城南的乌衣巷,这个夏夜显得格外阴森。王肃将最后半块胡饼塞进怀中,青石板上传来追兵铁甲摩擦的声响。一个身影翻出后墙时,回头瞥见尚书仆射府燃起冲天火光。堆积如山的家传典籍,此刻只是一堆易燃易爆的竹简而已,在烈焰中噼啪作响,再也没有人舍命去抢救它们了。王肃咬破下唇,咸腥的血混着泪水淌过下颌,他永远记得那个瞬间——父亲的头颅被长矛挑起,血珠溅在门楣“琅琊王氏”的金匾上。

    一夜之间,王肃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走投无路、亡命天涯,尝尽了人间的惨痛。命运似乎就是要这样折磨他、考验他,直到他有足够的坚忍和勇气来承担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王肃的父兄皆惨死,他化装成游方僧人逃出建康,躲过了追兵,渡过长江。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到达淮北魏国领土。北魏前线守将见他来历不凡,并不刁难他,以礼相待,毕竟王奂与他们交战次数不少,声名在外。此番王奂遇害,事情已经传到了北魏皇帝元宏那里。元宏听说王肃来投,兴奋不已,他早已听闻南方世家大族代表人物王奂之名,也有心招揽南方世家子弟进入北魏朝堂。鲜卑拓跋氏入主中原已经很多年,在中原汉人心里却依旧抵不过南朝的正统地位,他早就想改变这种现状了。

    王肃已被北魏守将护送至邺城。王肃本来想直接去平城,但听闻元宏举国南征,就来到这个皇帝的必经之地等待圣驾了。

    邺城行宫裹在夜雾中,元宏的玄色衮服扫过沾露的石阶。当他望见阶下匍匐的王肃时,不禁怔住:这个南朝贵公子蓬头垢面,麻衣草履上结满泥泞,可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竟燃烧着比鲜卑铁骑更炽烈的火焰。“请抬头!”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庭院激起回响。王肃抬首瞬间,元宏恍然从他的眼中看见建康城阙崩塌的幻影——此人眼中分明藏着颠覆南朝的惊雷。

    一个是威风凛凛大权在握的天子,一个是千里逃难的丧家之犬失路之人,此时两人的境况与心情是天渊之别。行礼过后,两个年轻人目光相遇,就像有两道光强烈地撞击在一起,闪出了电光石火般的火花。

    元宏时年二十六岁,王肃比他年长三岁,二十九岁。未谋面之前,王肃心目中的草原皇帝的形象是:一副膀大腰圆的身材,身披貂裘,辫发戴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