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王肃奔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章  王肃奔魏 (第3/3页)

满脸络腮胡子,眼似铜铃,怒目圆睁,鼻孔朝天,挺吓人的。但完全没想到,他眼前这位北国君主竟然和南方的汉人天子别无二致,只见他宽衣博带,脸上鬑鬑颇有须,皮肤白净,整个人站在你面前就是皎如玉树临风前。

    开始的时候元宏只是同情王肃的遭遇,可在说了几句话之后,王肃就展示了惊世的才华,元宏对他肃然起敬,同情变成了求教,一场难能可贵的君臣之遇就此拉开帷幕,仿佛是刘备遇到了诸葛亮。

    元宏见王肃卑身素衣,面容枯槁,便对他说:“当年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卿可有伍子胥复仇之志?”

    “微臣之志,陛下一眼便知。”

    “卿千里来朝,朕必予你雪恨之机。”

    “微臣顿首谢恩!”王肃准备跪拜,被元宏拉住衣袖。元宏把座席移了过来,面对面一阵嘘寒问暖后,元宏对王肃的称呼变亲昵了许多,他说:

    “王生,尔出身高门,想必自幼饱读经书,有何所长?”

    “臣自幼熟读《礼》《易》,但未能精通其精要之处。”

    “卿不必如此谦虚。朕听闻汝父文韬武略,名声响彻江北。再看汝容貌不凡,必是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元宏顿了一下,又说:“朕还有关乎天下苍生之要事请教王生。”

    于是元宏把南征和迁都的计划,以及即将开始的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行动都告诉王肃。王肃大为震撼,深深拜服元宏的魄力与国策。

    他们促膝长谈,不知不觉,两人的席位越挪越近,时间流逝也未察觉。最后,王肃大谈南齐将要灭亡的征兆,劝元宏乘此迁都之机大举伐齐。元宏的一颗雄心被王肃煽动起来了,他兴奋得再也坐不住了,从座位上起来不停地踱步。

    他们一直谈到夜深了,案上的香燃尽了一支,再续上一支,香灰散落,积满案头,不知不觉已过了午夜,周围万籁皆寂,只有虫鸣。

    从此,元宏对王肃的器重和礼遇日益隆厚,亲信故旧和显贵大臣都不能离间他们。常常,元宏屏退身边的人,单独和王肃交谈,直到夜半还谈不完。元宏自己认为和王肃是君臣相得,相见恨晚。

    烛影摇红中,王肃枯瘦的手指划过《周礼》竹简:“明堂当取‘上圆下方’之制,此乃法天象地之道。”他的嗓音因连日疾驰而沙哑,却字字惊雷。元宏突然起身,腰间玉带撞得案上铜兽镇纸叮当作响:“若依卿言改制祭天礼,那些老酋长怕是要掀翻太极殿!”话虽如此,年轻的皇帝眼中却迸出异彩,他猛地推开雕花木窗,任夜风卷起案头奏章。

    当时元宏正与百官商议兴起汉代的礼乐制度,改变胡风蛮俗,可是汉制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怎样的先进性,由谁来做充分的证明和解释?举目满朝文武,找不到一个堪当此任的人。

    王肃这个蕴藉风流的南朝大士族,这个深谙汉族典章制度的南朝官员,不正是北魏加速汉化的及时雨吗?不正是上天赐予致力于汉化的元宏的左膀右臂吗?新都应该怎样营建?朝中没人知道汉代的都城是怎么规划的,想模仿都没办法。这时候,王肃就派上用场了,他博古通今,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些难题。

    王肃执笔绘制洛阳城坊图时,羊皮图纸上,南朝士族的门第气象与鲜卑骑射场的开阔格局竟奇妙交融。

    当第一声晨钟在新建的报晓鼓楼敲响时,巡城的羽林郎发现,皇帝与南朝亡臣正在太学废墟间徘徊,他们的影子被朝阳拉得很长,最终重叠在那块《论语》残碑上。

    还有一些模仿汉代的礼仪制度也得到了修正和改进。比如之前北魏祭天的仪式是按照鲜卑族的传统来的,后来就改成了中原王朝用的仪式,这样看起来北朝就更像华夏正统了。后来,凡是北魏的礼仪规范、典章制度,大多是王肃所制定。

    王肃归北魏不久,元宏就发起南伐战争,那么有了王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元宏能够顺利打赢这场仗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