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民国大学学生飘(二) (第3/3页)
宿舍里组装电台。苏晓用数学知识计算电路的最佳参数,赵敏则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从旧货铺里淘换零件,陈默和林薇负责绘制电路图,飘则整理资料,撰写广播稿。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台大功率电台终于组装完成。
当林砚按下发射按钮,飘对着麦克风轻声说道:“这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烽火弥漫的岁月里,我们坚守着读书人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电波穿过夜空,传到了全国各地,无数人听到了来自联大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着抗战形势的逐渐好转,联大的师生们开始期待胜利的到来。这天,沈从文先生给飘和同学们讲课时,提到了滇西的一座雪山,山上有一座古老的书院,相传里面藏着许多珍贵的古籍,在抗战爆发后,这些古籍一直被当地的学者保护着。“如果能把这些古籍运回联大,不仅能丰富学校的藏书,还能让这些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沈先生的话,让飘和林砚萌生了去雪山寻找书院的想法。
他们很快制定了出行计划,准备利用寒假的时间前往滇西雪山。出发前,沈从文先生送给飘一本《滇西文化志》,里面详细记载了雪山的地形和书院的历史;林砚的父亲则寄来了一件厚厚的羊皮袄和一张雪山的路线图。众人带着满满的期待,踏上了前往雪山的旅程。
雪山的路途比想象中更加艰难,沿途寒风刺骨,积雪没膝,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赵敏从小在山区长大,熟悉雪地生存技巧,她教大家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在雪地里搭建临时帐篷;苏晓则用随身携带的温度计和气压计,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提醒大家注意雪崩的风险。
走到半山腰时,天气突然变坏,狂风夹杂着雪花呼啸而至,能见度不足一米。“我们必须尽快找到避风的地方!” 林砚大声喊道,众人相互搀扶着,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就在这时,飘看到远处有一座破旧的木屋,她立刻带领大家朝着木屋的方向走去。
木屋里住着一位名叫老周的猎人,他告诉众人,雪山最近不太平,有一群盗猎者经常在附近活动,还曾试图闯入古老的书院抢夺古籍。“书院里的学者们为了保护古籍,已经和盗猎者周旋了很久。” 老周的话让飘和林砚更加担心,他们决定加快脚步,尽快赶到书院。
在老周的指引下,众人终于在雪山深处找到了那座古老的书院。书院的大门紧闭,墙上刻着 “崇文尚武” 四个大字,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透着一股庄严的气息。飘轻轻敲了敲大门,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是谁?”
“我们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想来拜访书院的学者,希望能为保护古籍出一份力。” 飘大声回答。大门缓缓打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了出来,他是书院的院长李老先生。李老先生得知众人的来意后,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入书院。
书院里珍藏着数千册古籍,从唐宋时期的善本到明清时期的手稿,琳琅满目。李老先生告诉众人,抗战爆发后,他们为了保护这些古籍,将书院搬到了雪山深处,可还是被盗猎者盯上了。“这些古籍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我们就算拼了性命,也要保护好它们。” 李老先生的话,让飘和同学们深受感动。
当天晚上,众人和书院的学者们一起商讨保护古籍的办法。林砚提议在书院周围安装简易的警报装置,一旦有盗猎者靠近,就能及时发出警报;飘则建议将部分珍贵的古籍拍照存档,万一古籍遭到破坏,也能留下备份;陈默、林薇、苏晓和赵敏则主动承担起巡逻的任务,确保书院的安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众人和书院的学者们一起忙碌着,安装警报装置,整理古籍,巡逻值守。有一天夜里,盗猎者果然再次来袭,警报装置及时发出了响声,飘和林砚带领大家奋力抵抗,最终将盗猎者赶走。经此一事,李老先生对众人充满了感激:“你们不仅带来了知识和技术,还带来了年轻人的勇气和担当。”
寒假结束前夕,众人准备离开书院返回联大。李老先生将一本珍贵的宋代善本《论语》送给了联大图书馆,并和飘、林砚约定:“等抗战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在联大举办一场古籍展览,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文化瑰宝。” 飘和林砚郑重地点点头,他们知道,这个约定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承诺,更是对胜利的期盼。
当众人踏着积雪走下雪山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炮声,那是前线传来的胜利号角。飘望着雪山之巅的书院,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无论未来还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坚守信念,就一定能迎来抗战的胜利,迎来中华文化复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