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民国大学学生飘(二) (第2/3页)
作炸药的原料,有人在这里埋下了炸药!”
众人沿着公路仔细搜寻,果然在一处岩石缝隙里发现了残留的炸药粉末。赵敏拿出放大镜,在粉末中找到一颗细小的金属碎片:“这是日军制式炸药的碎片。” 飘看着碎片,忽然想起之前抓获的间谍身上也有类似的金属制品:“看来还有其他间谍在破坏滇缅公路!”
为了找出隐藏的间谍,众人决定分头行动。林砚和飘假装成修路工人的家属,在附近的村庄打听消息;陈默和林薇则前往当地的运输站,了解近期的物资运输情况;苏晓和赵敏则留在塌方现场,监测是否有异常信号。
当天下午,飘和林砚在村庄里遇到了一位名叫阿妹的姑娘。阿妹告诉他们,最近总有一个穿着西装的外地人来村里收购药材,每次都要打听公路的施工进度。“他还问过我,哪里可以看到怒江大桥的全貌。” 阿妹的话让飘和林砚立刻警觉起来,他们顺着阿妹指的方向,找到了那个外地人的住处。
林砚用信号检测仪扫描房间,发现里面有微弱的电台信号。两人悄悄绕到窗户边,看到那个外地人正在写着什么,桌上还放着一张标注着怒江大桥结构的图纸。“不好,他要炸桥!” 飘刚要推门进去,就见那外地人突然起身,拿起图纸和电台准备离开。林砚立刻冲了上去,将外地人扑倒在地,飘则迅速拿起桌上的图纸和电台。
就在这时,陈默和林薇带着当地军警及时赶到,成功抓获了这名间谍。经审讯得知,他是日军派来的破坏分子,计划在三天后炸毁怒江大桥,切断滇缅公路的运输线。众人立刻将消息报告给滇缅公路指挥部,指挥部随即加强了大桥的安保,并提前转移了即将通过大桥的运输队。
当六人站在怒江大桥上,看着一辆辆满载物资的卡车安全驶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林砚望着奔腾的怒江,感慨地说:“我们虽然不能扛枪打仗,但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保护这条生命线。” 飘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这次考察的经历:“这些故事,将来一定会成为历史的见证。”
回到联大后,飘和林砚将滇缅公路的考察经历整理成报告,交给了学校的科研处。学校对他们的成果非常重视,不仅在校园里举办了专题讲座,还将他们的报告寄给了国民政府相关部门,为滇缅公路的安保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日军轰炸的日益频繁,联大的师生们不得不把课堂搬进防空洞。防空洞阴暗潮湿,地面凹凸不平,但师生们却依然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飘记得有一次,闻一多先生在防空洞里给他们讲《楚辞》,洞外炸弹爆炸的声音此起彼伏,先生却依然镇定自若,一边在石壁上写字,一边讲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深意。“越是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守文化的传承。” 闻一多先生的话,让飘和同学们深受触动。
林砚则利用防空洞的环境,给同学们开设了无线电技术选修课。他把自制的电台搬到防空洞里,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组装和使用设备。“将来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你们可以用这些设备传递消息。” 林砚一边调试电台,一边说,“知识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还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
有一天,防空洞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警报声,大家以为是日军飞机来袭,纷纷躲到角落。可过了一会儿,却听到洞外传来欢呼声。原来,是盟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日军轰炸机,这是昆明防空战取得的重大胜利。林砚立刻打开电台,接收到了盟军传来的捷报,他兴奋地把消息告诉大家,防空洞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飘看着身边的同学们,有的在认真记笔记,有的在讨论学术问题,有的在擦拭自己的书本,忽然觉得,在这个昏暗的防空洞里,藏着中国未来的希望。她从包里拿出父亲寄来的家书,上面写着:“沪上虽遭战火,但读书人的风骨不能丢。联大是抗战时期的文化堡垒,你们要在这里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 飘把家书递给身边的林薇,林薇看完后,又传给了苏晓和赵敏,大家轮流阅读,家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
这天晚上,飘和林砚在校园里散步,月光洒在铁皮屋顶上,反射出微弱的光芒。林砚忽然说:“我想组装一台大功率电台,让联大的声音传到全国各地,告诉大家,即使在炮火中,我们依然在坚持学习,坚持抗战。” 飘看着林砚坚定的眼神,笑着说:“我帮你收集资料,苏晓可以帮你计算电路参数,赵敏能帮你寻找零件,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六人组成了一个 “无线电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林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