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章青雨中学白婷婷(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章青雨中学白婷婷(三) (第2/3页)

 说完,他转身就跑,很快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警察下来问了我们情况,我们把赵建国的事说了一遍。警察说会加强巡逻,还会调查赵建国的行踪。“你们以后要小心,” 警察说,“这个人找了四十年,肯定不会轻易放弃。”

    我们回到家,林砚把笔记本和实验报告锁进了抽屉。“赵建国不会放弃的,” 她说,“但我们也不会。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东西,直到 2003 年,打开时间胶囊的那天。” 我点了点头,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虽然还有危险,但我们不是一个人 —— 有校长的支持,有警察的保护,还有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在鼓励我们。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旧楼的地下室里,和林砚、张磊、陈曦一起,打开了时间胶囊。里面有一叠签名,上面有李砚秋的名字,有周曼君的名字,还有很多陌生的名字。旁边还有一封 “未来信”,是李老师写的:“亲爱的青雨学生,希望你们能记住,学校的根不是高楼大厦,是老师和学生的爱与坚持。”

    醒来的时候,阳光照进了房间。我看着窗外的梧桐树,突然觉得,李老师没有失踪。她就在旧楼的每一片砖里,在每一片梧桐叶里,在我们的记忆里,一直守护着青雨中学的 “根”。

    校长在周一的教职工大会上,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在旧楼的一楼筹建青雨中学校史馆,把 1952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资料、照片、实物都收集起来,包括李砚秋老师的实验报告、周曼君的笔记本,还有那把开时间胶囊的钥匙。

    “青雨中学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校长在大会上说,“李砚秋老师和周曼君同学的故事,是我们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青雨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守护。”

    消息传到我们班,大家都很激动。张磊第一个举手,说要帮忙整理地下室的旧资料;班里的文艺委员说要负责校史馆的布置,画一些关于旧楼的插画;还有几个同学说要去采访以前的老教师,收集更多关于李老师的故事。

    林砚被校长任命为 “校史馆学生筹备组” 的组长,负责协调学生的工作。她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旧楼,和老师们一起清理一楼的教室 —— 那里将成为校史馆的展厅。旧教室里的旧桌椅被搬到了操场上,墙面被重新刷了白漆,窗户上的玻璃换了新的,阳光透过新玻璃照进来,照亮了教室里的灰尘,也照亮了我们的希望。

    “你们看,这里可以放一个展台,” 林砚拿着一张图纸,站在教室中间,对我们说,“放李老师的实验报告和周曼君的笔记本,旁边放一个紫外线灯,这样大家就能看到宣纸上的画了。” 张磊在旁边点头:“我可以装一个感应灯,有人靠近展台,紫外线灯就会自动亮起来,这样更方便。”

    我们还在旧楼里找到了很多以前的东西:1950 年代的课桌椅、1960 年代的校徽、1970 年代的教科书,还有 1980 年代的录音机 —— 是李老师当年用的,上面还贴着 “美术室” 的标签。文艺委员把这些东西擦干净,放在展台上,旁边配上文字说明,让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故事。

    陈曦也来帮忙了,她带来了她妈妈周曼君画的梧桐树,还有李老师当年给周曼君的书信。“我妈妈说,李老师是她的榜样,” 陈曦一边把画挂在墙上,一边说,“她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李老师的故事,知道坚持的意义。”

    就在校史馆快要筹备好的时候,赵建国又出现了。这次他没有拦我们,而是去了校长办公室,和校长谈了很久。我们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校长出来的时候,脸色很平静。“赵建国不会再来找我们麻烦了,” 校长对我们说,“他已经退休了,儿子在国外,他想通了,觉得当年的做法是错的。他还捐了一笔钱,用来装修校史馆。”

    我们都很惊讶,没想到赵***改变主意。后来校长告诉我们,赵建国在办公室里哭了,说他找了四十年,心里一直很愧疚,现在看到我们这么努力地守护历史,觉得自己当年太自私了。“他还说,要是李老师还在,他想跟她说声对不起。” 校长说,声音里带着点感慨。

    校史馆开馆的那天,来了很多人:以前的老教师、周曼君的家人,还有很多毕业的学长学姐。林砚站在展台前,给大家讲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讲地下室里的符号,讲时间胶囊里的秘密。很多人听着听着就哭了,他们说,自己以前只知道旧楼的传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感人的故事。

    我站在人群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