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艺术学院红裙白球鞋飘(五) (第2/3页)
画进了素描本里,她的画技越来越熟练,笔触也越来越有温度。有一次,陈默看到她的画,笑着说:“你的画里,有苏红的影子 —— 眼里有光,心里有热爱。”
春节前,林砚和家人一起过年。她把收集到的美院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把苏红和陈默的故事,画成了一幅年画,贴在客厅里。“明年夏天,你们一定要来美院,看我们的向日葵画展。” 林砚说。
爸爸妈妈笑着点头:“好啊,我们要看看,我们家的小画家,在美院里,找到了怎样的热爱。”
除夕夜,林砚收到了许曼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 —— 许曼的个人画展 “红裙与白球鞋” 在外地开展了,展厅里挂着林晚的《红裙》、陆屿的《老画室的记忆》,还有林砚画的小女孩和向日葵。许曼说:“你的画,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想起了心里的热爱。”
林砚看着照片,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像一朵朵金色的向日葵。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白球鞋,鞋边的红颜料,好像和烟花的颜色,一起亮了起来。她知道,明年夏天的向日葵,一定会开得更艳;而 “红裙白球鞋” 的故事,会在更多人的心里,开出花来。
春天来了,美院的梧桐枝冒出了新芽,桂树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林砚把去年收集的向日葵种子拿出来,和 “美院故事社” 的成员们一起,种在了仓库的花盆里。大家还在花盆上贴了小标签,写着 “传承”“热爱”“约定”—— 每一个标签,都是一个美院故事的名字。
苏红和陈默也来帮忙,苏红教大家怎么松土、浇水,陈默则给大家讲当年种向日葵的趣事:“那时候我和苏红没经验,把种子种得太密,后来长出的小苗挤在一起,我们还吵架了,说对方没常识。”
大家都笑了,林砚看着苏红和陈默一起浇水的样子,赶紧拿出素描本,把这一幕画了下来。画里,苏红穿着红裙,陈默穿着白衬衫,两人的白球鞋都沾了泥土,阳光落在他们身上,像一层温暖的纱。
“故事社最近收集到一个新故事,” 林砚画完,抬起头说,“是关于 1995 届的一位学长,他当年在老画室里画了一幅《白球鞋》,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画家。我们想找到这幅画,放在夏天的向日葵画展上。”
“我知道这幅画!” 沈老师走过来说,“那位学长是我的同学,他现在在国外办画室,去年还回来过一次,说想把《白球鞋》捐给美院。我可以帮你们联系他。”
大家都很开心,林砚赶紧记下这个消息,在素描本上写着 “新任务:找到《白球鞋》画稿”。她发现,探索就像种向日葵 ——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种子,会开出怎样的花;下一个故事,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砚和社团成员们一边等待《白球鞋》的消息,一边整理收集到的故事画。他们把画分成了 “老画室的记忆”“仓库的向日葵”“红裙白球鞋” 三个系列,每个系列都配了文字说明,讲述画里的故事。
有一天,林砚在整理老画稿时,发现了一幅没有署名的素描,画的是一个穿红裙的女孩,坐在老画室的窗边,手里拿着一支画笔,脚下是一双白球鞋,窗外是一片向日葵。画的背面,写着一行字:“愿每个热爱艺术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向日葵。”
林砚拿着画稿,去问苏红:“苏红阿姨,您认识这幅画吗?”
苏红接过画稿,看了很久,笑着说:“这是我当年的学生画的,她叫李然,现在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当年她总说,想成为像我一样的画家,后来因为家里的原因,没能继续学画,但她一直在教孩子画画,说要把热爱传给更多人。”
“我们能联系到她吗?” 林砚问,“想邀请她来夏天的画展,看看这幅画。”
苏红点点头,拿出手机给李然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李然听到美院要办向日葵画展,还找到了她当年的画,激动得哭了:“我以为这幅画早就丢了,没想到还在。我一定来,还要带我的学生们来,让他们看看,美院里有这么多温暖的故事。”
林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感动。她看着那幅素描,突然明白 —— 美院的故事,不只是那些成为著名画家的人的故事,更是每一个热爱艺术、坚守热爱的人的故事。不管他们走了多远,不管他们有没有继续画画,只要心里的热爱还在,他们就是美院故事的一部分。
四月中旬,沈老师带来了好消息 ——1995 届的学长同意把《白球鞋》捐给美院,还会亲自来参加夏天的画展。《白球鞋》画的是一双沾满颜料的白球鞋,放在老画室的画架旁,鞋边有一道浅浅的划痕,旁边写着 “每一道划痕,都是热爱的印记”。
林砚和社团成员们把《白球鞋》挂在活动室的墙上,旁边是李然的素描,还有苏红的《向日葵》。大家站在画前,好像看到了美院几十年的时光 —— 从 1987 年的苏红和陈默,到 1995 年的学长,到 2020 年的许曼,再到现在的他们,每一代人的 “红裙白球鞋”,都在讲述着同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