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湘西雨夜的傩戏初遇(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二章湘西雨夜的傩戏初遇(二) (第1/3页)

    在湘西待了三个月后,林砚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会跳完整傩戏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刻 “活面” 的,全湘西不超过五个人;而愿意学傩戏的年轻人,一个村子里往往找不出一个。

    “阿雅是个好苗子,就是心思不定。” 向大姐叹了口气,“她总说要去县城读高中,以后考音乐学院,唱流行歌。”

    刘默的铺子也常常冷清。他在网上开了家店,卖些刻着傩面图案的钥匙扣和书签,真正的傩面却很少有人问津。“上个月有个上海的老板来,说要订一百张傩面当装饰品,让我把面具上的符咒换成二维码。” 刘默把刻刀往桌上一拍,“那还叫傩面吗?那是对神灵的亵渎!”

    田班主的傩班也快散了。四个徒弟里,三个去了广东打工,只剩下个瘸腿的老幺跟着他。“现在请一场傩戏,也就赚两三百块,还不够打工一天的钱。” 田班主卷着旱烟,烟丝撒了一地,“等我跳不动了,夯沙村的傩戏,怕是就要绝了。”

    林砚见过最让人揪心的场景,是在一个叫 “老司城” 的废墟里。那是湘西最早的土司城遗址,断壁残垣间,还能看到当年傩戏戏台的石基。一个放羊的老汉告诉她,十年前还有傩师来这里祭拜,现在连鬼影都没了。“去年有伙人来拍电影,把这里的石狮子都搬走了,说是当道具。” 老汉指着空荡荡的石座,“他们哪里知道,那狮子是镇着土司魂的。”

    但也有让人欣慰的事。林砚在吉首大学遇到个叫王磊的学生,他是土家族,正在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傩面具。“我爷爷是傩师,我想把他的面具都存下来,万一以后失传了呢?” 王磊的电脑里存着一百多个傩面的三维模型,连面具上的每道裂纹都清晰可见,“但我知道,光有面具没用,还得有会跳傩戏的人。”

    他组织了个大学生傩戏社,周末就去乡下找老傩师学戏。“田班主教我们‘开山’的步伐,向大姐教我们唱腔,刘默哥教我们刻面具。” 王磊的眼睛亮晶晶的,“上个月我们在学校演了场简化版的傩戏,来了好几百人看呢。”

    林砚把王磊的傩戏社拍进了纪录片里。镜头里,那些穿着校服的年轻人跟着老傩师比划着动作,唱腔虽然生涩,眼神却格外认真。田班主站在一旁看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朵晒开的菊花。

    离开湘西的前一天,林砚去了趟沅水边。夕阳把河水染成了金红色,几只水鸟贴着水面飞过。她想起陈瞎子说过的话:“傩戏就像这沅水,看着要干了,一场雨下来,又满了。”

    她摸了摸口袋里那块樟木碎片,突然觉得它不再只是块木头 —— 它是活的,是千百年的香火养着的,是无数双眼睛盯着的,是这片土地舍不得丢的念想。

    林砚的纪录片最终剪了 98 分钟,取名《樟木魂》。首映式那天,她请了田班主、向大姐、刘默和王磊来北京。田班主穿着新做的麻布戏服,在影院门口的红地毯上,拘谨得像个孩子。

    片子放完后,全场安静了很久,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林砚面前,颤巍巍地说:“我小时候在湘西看过傩戏,你把它拍活了。”

    林砚的导师看完片子,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说:“你找到了民俗的根。”

    但林砚知道,她能做的远不止这些。她把录下的傩戏唱腔整理成谱子,捐给了国家非遗中心;她帮王磊的傩戏社联系了电视台,让他们在非遗晚会上表演;她甚至说服了刘默,在网上开了个 “傩戏课堂”,教网友们刻简单的傩面具图案。

    去年冬天,田班主给她打了个电话,声音里带着难得的兴奋:“阿雅回来了,她说要跟我学完所有的傩戏唱腔。” 他还说,村里的小学请他去教孩子们唱傩堂调,“娃娃们学得快,比阿雅当年还灵。”

    林砚的书桌上,一直摆着那块樟木碎片。有时加班到深夜,她会拿起碎片凑到鼻尖闻闻,那股樟木混着香火的味道,总能让她想起湘西的雨,想起吊脚楼里的红烛,想起田班主面具下的眼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