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章寒门元稹:从冻饿少年到科举新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十九章寒门元稹:从冻饿少年到科举新贵 (第3/3页)

是韦丛自己最暖和的一件衣服,眼眶一下子就热了:“那你穿什么?”

    “我在家不用出门,穿旧的就行。”韦丛说得轻描淡写,可元稹知道,家里的旧衣服根本不保暖。

    还有一次,元稹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几个人想喝点酒,可元稹摸了摸口袋,连买酒的钱都没有,尴尬得脸都红了。韦丛看出来了,偷偷拉了拉元稹的衣角,然后转身进了里屋,过了一会儿,手里拿着几串铜钱出来:“你们去买酒吧,我这儿还有点钱。”

    后来元稹才知道,那几串铜钱,是韦丛把自己唯一的一支金钗当了换的——那金钗是她出嫁时娘给的陪嫁,也是她身上最值钱的东西。

    元稹后来在《遣悲怀三首》里写“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写的就是这些事。每次想起这些,他都觉得,自己何德何能,能娶到这样的媳妇。

    韦丛不光在生活上陪着他,还在精神上支持他。那会儿元稹在仕途上遇到坎,有时候回家会唉声叹气,说“官场太难,不如回家写诗算了”。韦丛就会给他端杯热茶,坐在他旁边说:“我知道你难,但你从小吃了那么多苦都没放弃,现在怎么能放弃呢?再坚持坚持,总会好的。”

    有一次,元稹因为替百姓说话,得罪了上司,被刁难了好几天,回家后情绪很低落,连饭都没吃。韦丛没劝他,而是做了他最爱吃的粟米粥,然后把他之前写的诗文拿出来,一篇篇读给他听:“你看,你写‘愿陛下兮寿万岁,微臣兮乐未央’,是想为朝廷做事;你写‘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是心疼百姓。这样的你,怎么能因为一点难就退缩呢?”

    元稹听着听着,心里的委屈和沮丧就散了——是啊,他不是为了自己当官,是为了娘,为了韦丛,更是为了那些像他小时候一样苦的百姓。

    有了韦丛这个后盾,元稹更有干劲了。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继续写诗文,名气越来越大,后来还考上了进士科(之前考的明经,进士科更难,也更受重视),真正成了“科举新贵”,仕途也一步步往上走,从河中府的小吏,做到了监察御史,再后来还成了宰相级别的官员。

    可惜的是,韦丛没能陪他走到最后——在他们结婚七年之后,韦丛因为操劳过度,加上身体不好,病逝了,年仅27岁。韦丛走后,元稹伤心欲绝,写下了《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一系列悼亡诗,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了千古流传的深情名句。

    后来有人说,元稹是靠韦家才发家的,只有元稹知道,韦家给的是机会,而韦丛给的,是让他能在寒门逆袭路上,一直有勇气走下去的温暖和支撑。

    寒门崛起,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回望元稹的早年岁月,从8岁丧父、家徒四壁,到15岁明经及第、21岁入仕,再到24岁娶韦丛、一步步成为科举新贵,他的“逆袭”从来不是偶然。

    是母亲郑氏在寒冬里拨亮的那盏油灯,教会他“读书能改变命运”;是韦丛在破屋里拔下的那支金钗,让他知道“有人愿意陪他共苦”。这两个女人,一个给了他“站起来”的底气,一个给了他“走下去”的勇气。

    常说“寒门难出贵子”,元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寒门难,但不是不能。难的是在冻饿交加时还能坚持读书,难的是在一无所有时还能守住骨气,更难的是在逆袭路上,能遇到愿意陪你一起扛的人。

    而元稹最难得的是,他没辜负这份坚持,也没辜负那些人的成全——他靠读书走出了寒门,靠本事在仕途上站稳了脚跟,更用一生的深情,记住了那个陪他从破屋到出头的韦丛。

    这大概就是“寒门崛起”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最后有多风光,而是在最苦的时候,有人陪你熬,有人信你能行,而你,也没让他们失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