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八章 刘禹锡的“情歌魔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八章 刘禹锡的“情歌魔法” (第2/3页)

一会儿阴的。

    这时候你心里就开始打鼓了:他这歌是唱给我的吗?要是对我有意思,怎么不直接靠岸跟我说话?要是没意思,又为啥偏偏在我洗衣裳的地方唱?这天气跟我的心一样,一会儿甜一会儿慌,到底是“有晴”(有情)还是“无晴”(无情)啊?

    刘禹锡最牛的地方就在这儿:他没直接写“姑娘心里慌”,而是用“晴”和“情”的谐音,把那种“猜来猜去”的纠结写活了。

    民间情歌里可能会直接唱“我猜郎有情”,但刘禹锡是文人,他懂怎么用景物当“替身”——用“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常见的天气,对应姑娘“半喜半忧”的心情。既保留了民间情歌的“接地气”(谁没见过半边晴半边雨的天?),又多了一层“细琢磨才懂”的巧劲儿。

    而且这不是他瞎编的!他在夔州见多了这种场景:江边的姑娘们听到情郎唱歌,脸上的表情就跟天气似的,一会儿笑,一会儿皱眉头。他把这些“活的画面”记在心里,再加上自己对“情感纠结”的理解——比如他当年在官场,也常猜“皇上是不是还信任我”“朋友是不是真心帮我”,这种“不确定的忐忑”,跟少女猜情郎的心思,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这句诗,表面是写“少女的心动”,骨子里藏着刘禹锡对“人情冷暖”的感悟。民间的“真”和个人的“细”,在这儿就融成了一句话——读起来是民间的热闹,品起来是文人的温柔。

    他还写过爱情里的“愁”,比民间情歌更戳人

    刘禹锡的《竹枝词》里,不只有“东边日出”的甜,还有爱情里的“愁”。比如那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再代入一次:还是那个巴渝姑娘,春天里看着满山的桃花,红得晃眼,蜀江的水拍着山壁,哗啦啦地流。可她没心思看风景,心里琢磨的是:这桃花看着艳,可过不了几天就谢了,就像情郎的心意,一开始热热闹闹,慢慢就淡了;而我的愁呢?就像这蜀江水,流个没完没了,怎么都散不去。

    这就比民间情歌更“扎心”了。

    民间情歌里的愁,可能是“郎不回,我心悲”,直白是直白,但少了点“余味”。可刘禹锡加了两样东西:一是“景物的比喻”,二是“人生的体会”。

    他见过桃花谢:在长安的时候,他看过御花园的桃花,开得再艳,一场雨就落了;他也见过江水长流:被贬的路上,他看过长江、蜀江,水不管你高兴还是难过,都一直流。这些他自己见过、感受过的东西,被他拿来写姑娘的愁——“花红易衰”不是瞎比喻,是他真的懂“美好会消失”;“水流无限”也不是瞎感慨,是他真的懂“愁绪难断”。

    要是你喜欢的人对你忽冷忽热,你会不会觉得“他一开始对我那么好,怎么现在变了”?这种“患得患失”,不管是唐朝的姑娘,还是现在的我们,都经历过。刘禹锡把这种共通的情绪,用“桃花”“江水”这种人人都见过的东西写出来,一下子就戳中了人心。

    而且他没把姑娘写得“哭哭啼啼”,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