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四十八章 刘禹锡的“情歌魔法” (第1/3页)
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个叫刘禹锡的诗人,就把“又甜又慌”的心动,写进了一首叫《竹枝词》的诗里。更绝的是,他没写什么才子佳人、月下盟誓,就写江边的杨柳、天上的晴雨,还有一个姑娘听到情郎唱歌的小心思,却让后来的人一读就拍腿:“哎!我当年就是这么想的!”
今天就聊聊刘禹锡是怎么把巴渝民间的“山野情歌”,揉进人生故事,最后酿成了唐诗里最接地气、也最戳心的爱情味道。
先说说:刘禹锡为啥会在夔州写“情歌”?
要懂他的爱情诗,得先知道他当时在哪儿、在干嘛。
刘禹锡这辈子不算顺,官越做越小,还总被“贬”到偏远地方。公元822年,他被贬到了夔州——就是现在重庆奉节,那会儿是妥妥的“巴渝之地”。这儿不像长安那样处处是亭台楼阁,满眼都是山:巫山、白帝城,江水也急,蜀江的水拍着山流,轰隆隆的。
但这儿有个特别的东西:巴渝民间的情歌。
想想那个画面:春天的时候,江边的杨柳绿了,山桃开得满山头都是,当地的小伙子、姑娘们要么在船上撑篙,要么在山坡上采茶,兴头上来了就对着唱。歌词不复杂,直白得很,比如“要吃樱桃先栽树,要想情人先开口”,没什么华丽辞藻,就是把心里的喜欢、惦记直接喊出来。
刘禹锡刚来的时候,估计也被这股子“野劲儿”惊着了。他之前写的诗,要么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大气,要么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慨,跟这种“山野情歌”完全不是一个路子。但他没瞧不起这种民间小调,反而天天凑过去听——听姑娘们唱“郎啊你咋还不回来”,听小伙子唱“江水再急我也敢渡,就怕姑娘不点头”。
慢慢的,他发现:这些民间情歌里的感情,比长安城里那些“才子佳人”的诗更真。没有那么多“含蓄”“克制”,就是最本真的心动、想念、发愁。而他自己呢?被贬这么多年,见惯了官场的虚情假意,反而更稀罕这种“直来直去的真”。
于是他就想:能不能把这种民间的调子,写成文人能懂、老百姓也爱听的诗?
就这样,十一首《竹枝词》诞生了。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刘禹锡把民间情歌的“魂”(质朴、直白、有生活气)和自己的“心”(对情感的细腻感知、人生的起落感悟)揉到了一起——这一揉,就揉出了唐诗里独一份的爱情味道。
最绝的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藏着多少少女心?
先掰扯他最有名的那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你别光读字面,得把自己代入进去——假设你就是那个唐朝的巴渝姑娘,这天你在江边洗衣裳,江水慢悠悠的,杨柳枝飘在水面上,风里都是春天的味儿。突然,江面上飘来一阵歌声,是你心里惦记了好久的那个情郎唱的!
你一下子就慌了:手停在水里,耳朵竖得老高,想再听清楚点,又怕被他看见自己脸红。抬头看天,哎?东边还挂着太阳,西边却飘着小雨,一会儿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