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章 贺知章与李白的盛唐知己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章 贺知章与李白的盛唐知己情 (第2/3页)

规矩,只跟着感觉走。

    窗外泛起鱼肚白时,满桌的酒坛都空了。李白趴在案上,手里还攥着笔,嘴里含糊地吟着“与尔同销万古愁”;贺知章靠在榻上,摸着肚子笑,银白的胡须上还沾着酒渍。

    伙计来收拾时,见宣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墨色浓淡交错,像极了两人酒后的意气,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后来他才知道,那几张纸,成了长安文人争相传抄的“醉仙帖”。

    这场“金龟换酒”,没几天就传遍了长安。有人说贺知章“老糊涂了,拿御赐的金龟换酒”,也有人说“贺秘监识才,这是盛唐的雅事”。贺知章不管这些议论,第二天一早就带着李白的手稿进了大明宫。

    紫宸殿的朝会刚散,玄宗正拿着《开元礼》的稿本翻看,见贺知章来了,笑着招手:“季真,你今日怎么来得这么早?”

    贺知章没顾上寒暄,直接把手稿递过去:“陛下,您快看看,这是臣昨日见的一个年轻人写的诗,是真正的仙才!”

    玄宗接过手稿,纸页上的字迹飞扬,读了两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眼睛当即亮了:“这诗的气魄,倒像当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比陈子昂更有仙气!”贺知章往前凑了凑,声音里满是急切,“这年轻人叫李白,从蜀地来,才高八斗,就是没个门路。臣活了八十多,从没见过这般有才华的人,若陛下不用他,是大唐的损失!”

    玄宗本就爱才,当即让人去寻李白。三日后,李白被召入宫,在金銮殿上当场写了《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玄宗看了龙颜大悦,当即封他为供奉翰林,让他随侍左右,写诗作赋。

    李白入宫那天,贺知章特地在宫门等着。秋风吹得他的官袍下摆轻轻晃,他从怀里掏出一块暖手的玉牌——那是越州产的白玉,被他揣在怀里暖了好几年,玉面上刻着小小的“季真”二字。

    贺知章把玉牌递到李白手里:“宫里规矩多,你性子直,说话别太冲。若是有人刁难你,就拿着这玉牌来找老夫,老夫替你撑腰。”

    李白拿着温热的玉牌,能摸到玉面上的刻痕,心里忽然一暖。他刚入宫时,还有些拘谨,每次陪玄宗宴饮,都要先看贺知章的眼色。

    有次玄宗让他写《清平调》,他借着酒劲写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杨贵妃欢喜得赏了他金钗,高力士却在旁边冷嘲:“一个布衣文人,也敢在御前放肆。”

    这话被贺知章听见了。当天下午,他就拉着高力士去秘阁,翻出李白写的《蜀道难》,指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笑着问:“高公公,你读这诗,能读出蜀地的险吗?能写出这般气魄的人,放肆些又何妨?”高力士被问得哑口无言,往后再不敢刁难李白。

    贺知章护着李白,却从不是单方面的“提携”。两人常约在长安的酒肆或秘阁见面,有时是贺知章翻出秘阁里珍藏的《楚辞》善本,指着“路漫漫其修远兮”,跟李白讲当年他在越州读这部书时,常对着镜湖发呆,想着要“致君尧舜上”;有时是李白拉着贺知章去城外的山野,秋天看农人收割,李白就蹲在田埂上,给贺知章唱蜀地的《采莲曲》,贺知章跟着哼,哼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时,眼睛里会泛起水光:“跟你在一起,老夫倒像回到了越州乡下,又能看见镜湖的莲叶了。”

    有次两人在秘阁喝酒,贺知章借着酒劲写狂草,笔锋扫过宣纸,墨汁溅了李白一身。李白也不恼,拿起笔在旁边画了株柳树,柳丝垂到贺知章的字迹上,像极了越州镜湖边的春景。贺知章看着画,叹道:“太白,等老夫致仕了,就回镜湖去,种几棵柳树,酿几坛米酒,你要是想喝酒,就来越州找我。”

    李白当即拍着案几应:“贺监放心,到时我一定带着蜀地的好酒来,还像今日这样,喝到天明!”

    这约定,却没等到来年的春天。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初春,贺知章在朝会上请辞——他的眼睛越来越花,看竹简上的字要挨到鼻尖,连秘阁里珍藏的《昭明文选》,都快认不清上面的注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