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三十九章 贺知章:大唐诗的“狂客老神仙” (第1/3页)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暮春,长安秘阁的窗棂外,几株垂柳正把新绿垂到青石板上。84岁的贺知章拄着柄包浆温润的檀木杖,弯腰从《礼记》的竹简间拈出一片枯槁的柳叶——那是去年他陪玄宗在曲江池赏柳时,无意间夹在里面的。如今柳叶早已失了绿意,却还留着淡淡的柳香,像极了他从初唐带到盛唐的岁月,虽染了霜雪,却始终藏着鲜活的气脉。
这一年,贺知章已在朝堂浮沉近五十年。从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36岁考中状元,成为浙江历史上首位有记载的状元郎,到玄宗天宝年间官至秘书监,掌天下典籍图册,他的仕途像极了盛唐的国运,一路顺遂,却从没有染上官场的油滑。秘阁的小吏们总说,贺秘监的朝服袖口磨得发光,腰间的金鱼袋(三品以上官员的配饰)却永远擦得锃亮——那是他刚入仕时,武后亲赐的物件,袋上刻着的“忠慎”二字,陪了他近半个世纪。
“贺监,您又在翻旧卷?”小吏捧着刚整理好的《开元礼》手稿进来,见贺知章正对着那片柳叶发愣,忍不住轻声问。贺知章抬起头,鬓边的白发沾了点竹简的碎屑,却笑得通透:“这叶子比老夫还小几岁呢,却先老夫枯了。”他把柳叶轻轻放回竹简间,指尖划过“礼”字的刻痕,“不过也好,明年曲江池的柳,还会再发新叶。”
这般通透,是贺知章刻在骨子里的性情。即便身居高位,他也从不像其他官员那般端着架子。每到休沐日,他总爱换上粗布便袍,揣着点碎银,往平康坊的酒肆钻。长安的酒肆老板们都认得这位“贺秘监”,知道他不爱摆官威,爱和文人墨客凑在一起喝酒论诗。
有次新来的伙计不知底细,见他白发苍苍,便劝他“老人家少喝点酒”,贺知章非但不恼,反而拍着伙计的肩笑:“你这话说得在理,要是没酒,老夫的诗就没了魂喽!”
他最常约的,是草圣张旭和刚入长安的李白。三人聚在“醉仙楼”的靠窗位置,一壶新丰酒能从午后喝到黄昏。
张旭喝到兴头,就会把宣纸铺在案上,蘸着浓墨写狂草,笔走龙蛇间墨汁溅得满桌都是;
李白则会拍着桌子吟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吼声能盖过楼下的车马声;
贺知章就坐在中间,一边捻着胡须听,一边时不时递过酒杯,偶尔兴起,也会接过张旭的笔,在宣纸上添几笔——他的草书虽不如张旭狂放,却多了几分温润,像镜湖的春波,看似平缓,实则藏着暗涌。
杜甫后来在《饮中八仙歌》里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的就是贺知章某次醉酒后的趣事。
那天他和张旭、李白在酒肆喝到深夜,骑马回家时醉得厉害,缰绳握不稳,马儿走得摇摇晃晃,像在船上颠簸。路过巷口的井时,他脚下一滑,竟摔进了井里。随从们吓得魂飞魄散,忙要下井救人,却听见井里传来均匀的鼾声——贺知章居然在井底睡着了。
后来这事传到玄宗耳朵里,皇帝非但没责怪他失仪,反而笑着说:“季真的狂,是真性情,比那些只会装模作样的官员可爱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