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 (第1/3页)

    公元788年的深秋,苏州刺史府的后花园里,57岁的韦应物蹲在菊花园里摘枯叶。风一吹,鬓角的白发飘起来,他抬手拢了拢,指尖触到粗糙的皮肤——这双手,年轻时握过赌具、摸过银刀,后来握过笔杆、批过公文,现在正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丛黄菊。

    “韦使君,门外有位杨开府求见,说是您的旧友。”小吏的声音传来。

    韦应物愣了一下,手里的枯叶掉在地上:“杨开府?哪个杨开府?”

    “说是长安来的,早年和您一起在三卫府当差。”

    这一下,韦应物的心跳快了——长安、三卫府、旧友,那些被他藏在诗稿最底层的少年荒唐事,像被风吹开的书页,一下子翻到了眼前。他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快步往门口走,远远就看见一个穿紫袍的老人站在那儿,鬓角斑白,眼神却还是当年的样子。

    “三郎?”韦应物试探着喊了一声。

    老人转过身,看清他,红了眼:“应物?真的是你!”

    两个老人抱在一起,眼泪都掉了下来。那天晚上,他们在书房里喝酒,烛火晃得人影忽明忽暗,韦应物借着酒劲,拿起笔,写下了那首《逢杨开府》——诗里没有华丽辞藻,全是“自曝其丑”的忏悔,像把心里的疤揭开,露给老朋友看,也露给自己看。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韦应物写下这几句时,手都在抖。烛火照在纸上,墨汁晕开,像他当年在长安街头撒的野。坐在对面的杨开府端着酒杯,半天没说话,最后叹了口气:“你还记得不?当年咱们在平康坊赌钱,你输了五十贯,当场就拔了刀,要不是我拦着,你非得把人家的手指头剁下来不可。”

    韦应物苦笑了一下,灌了一口酒:“怎么不记得?还有一回,咱们抢了卖胡饼的摊子,你揣了三个胡饼跑,我还踹了人家一脚,说‘烫老子嘴’。现在想想,真是混账啊。”

    这首《逢杨开府》,哪里是诗?是韦应物半辈子的“忏悔录”。他把少年时的“恶”全抖了出来:仗着玄宗的恩宠耍无赖,在街坊里横着走,家里藏着逃犯;早上抱着赌具赌钱,晚上翻墙偷会邻家姑娘;司隶校尉明明知道,却因为他是三卫郎,连抓都不敢抓——这些事,他以前从不觉得错,甚至还觉得“威风”,可现在写出来,每一个字都像针,扎得他心疼。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他接着写,笔锋转到当年跟着玄宗游幸的日子。杨开府跟着念,眼睛也红了:“还记得骊山温泉吗?咱们趁玄宗皇帝泡澡,偷偷拿了宫里的酒,在雪地里喝,喝多了就把酒杯扔了,说‘皇帝的酒也不过如此’。”

    韦应物点点头,眼泪掉进酒杯里:“那时候真是目不识丁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整天就知道喝酒耍疯。现在再看那些日子,真是羞愧得抬不起头。”

    诗的后半段,他写安史之乱后的落魄:“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杨开府听到这儿,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你后来的日子,听说你在破庙里跟老秀才学认字,在河边捡树枝练字,不容易啊。”

    “不容易?是活该。”韦应物摇摇头,“要是没有那场乱,我现在可能还是个赌钱撩姑娘的无赖,说不定早就死在哪个街头了。”

    最后两句,他写“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是啊,几十年没见,一见面就哭,哭的不是重逢的高兴,是对往昔的悔恨,是对人生起伏的感慨。那天晚上,他们喝到天亮,诗稿放在桌上,被眼泪打湿了好几处。

    后来有人说,这首《逢杨开府》是“最真诚的忏悔诗”,没有一点掩饰,没有一点美化,把自己的“黑历史”摊开在阳光下。韦应物自己也说:“写这首诗,不是为了让别人原谅我,是为了让我自己记住,我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又该做什么样的人。”

    韦应物的自我反省,不是凭空来的——是安史之乱的巴掌,把他从“鲜衣怒马”的美梦里打醒,摔进“憔悴被人欺”的泥里,他才终于看清自己的“荒唐”。

    在那之前,他是长安城里最嚣张的恶少:穿绯红侍卫服,骑雪白骏马,赌钱、撩姑娘、欺负百姓,全凭“玄宗宠着、韦家罩着”。他从没想过“对错”,只知道“我想要的就得拿到,我不爽的就得毁掉”。

    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