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岑参:边塞风云里写就的诗意人生 (第3/3页)
,听着他们的呐喊声,写下“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那是他亲眼看见的战场,是血与火里烧出来的诗。
除了打仗,他也写边塞的日常。写将士们的宴饮:“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边塞的节日:“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也写自己的孤独:“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有次夜里,他在安西馆里看书,灯油快烧尽了,月光从窗缝里照进来,落在书桌上。他想起长安的家,想起母亲,觉得有点孤单,转念一想,自己写的诗,能让长安的人知道边塞的事,能让将士们的苦被看见,又觉得值了。
在北庭的三年,他成了将士们的“亲人”。将士们打了胜仗,会拉着他去喝酒;想家了,会找他写家书;甚至有个小兵,想给家里寄点西域的葡萄干,也会找他帮忙写地址。岑参从不推辞,他知道,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边塞人——他的诗,早已和边塞的风沙、将士的热血,融在了一起。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岑参跟着封常清东归平叛。一路上,他看到长安的繁华变成废墟,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心里像被刀割一样。他跟着军队打仗,身上添了不少伤,可他一直护着自己的诗稿——那是他在边塞的十年,是他的命。
叛乱平定后,他回到长安,仕途依旧坎坷。先任右补阙,后被贬为虢州长史,最后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暮年的岑参,住在嘉州的官署里,窗外有棵老柳树,每到春天,柳丝垂到窗台上。他常坐在窗前,翻着自己的边塞诗稿,晒着太阳,想起北庭的雪、安西的风沙、将士们的笑脸。
有次,他的朋友来探望他,问他:“季深,你这辈子跑了两次边塞,吃了那么多苦,后悔吗?”岑参笑着摇摇头,指着诗稿上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说:“你看,这雪、这风、这将士,都是我的诗魂。要是没去边塞,我哪能写出这些?”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6岁的岑参在成都病逝。临终前,他把诗稿交给儿子,说:“把这些诗好好收着,别让它们丢了。要是有人问起我,就说我这辈子,没白活——我见过瀚海的冰,见过轮台的雪,见过将士们的血,也写过心里的诗。”
他的诗稿后来被整理成《岑嘉州诗集》,流传至今。人们读他的诗,能看见边塞的风沙:“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看见将士的豪情:“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也能看见他的深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有人说,岑参是“边塞诗仙”,他知道,他不过是个把边塞的日子,过成诗的普通人。他的诗意,不是天生的,是风沙磨出来的,是热血浇出来的,是在孤独里熬出来的——他把对家国的爱、对将士的敬、对家人的念,都写进了诗里,让千年后的我们,还能透过文字,看见那个在边塞风云里,握着笔、望着雪、笑着说“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
如今,读岑参的诗,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盛唐的豪情与深情。他告诉我们,诗意从来不在远方的花月里,而在脚下的土地上,在心里的坚守里——就像他在边塞的风沙里,能看见“梨花”开,能写出“英雄”志,能把苦日子,过成最壮阔的诗。
这,就是岑参的诗意人生,是属于瀚海、属于边塞、属于每个心怀远方的人的不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