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 漂泊路上,藏在酒壶与诗句的牵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十五章 漂泊路上,藏在酒壶与诗句的牵挂 (第1/3页)

    739年的春天,东鲁的风带着点凉,兖州城门口的老槐树上,刚冒出点嫩绿的芽儿,风一吹,就晃悠悠的,像在跟人告别。

    李白背着个旧布包,手里攥着缰绳,白衣服上沾了点尘土——他要去长安,想找机会见玉真公主,再试试仕途的路。他的脚像灌了铅,挪不动步,因为身后,有两个小小的身影拽着他的衣角。

    “爹爹,你要走了吗?”七岁的平阳仰着小脸,眼睛红红的,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麦芽糖——那是李白昨天给她买的,说“吃了甜的,爹爹走了也别难过”。五岁的伯禽没说话,只是把脸埋在李白的衣摆上,小手攥得紧紧的。

    李白蹲下来,摸着伯禽的头,这孩子的头发软软的,像刚长出来的小草,还是许氏在的时候,他常给梳的小辫子。“伯禽乖,”他的声音有点发颤,“爹爹去长安办点事,很快就回来,回来给你买糖画,买你最爱的白羊玩偶。”

    伯禽还是不说话,摇了摇头,把李白的衣角攥得更紧了。平阳吸了吸鼻子,说:“爹爹,你上次说去荆州,也说很快回来,结果走了大半年。这次你能不能不走?我会背你写的《静夜思》了,我背给你听,你别走好吗?”

    李白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疼得慌。他不是个称职的爹——从平阳出生,到伯禽长大,他总在外面跑,要么去干谒权贵,要么去游山玩水,陪孩子的日子加起来,也没几年。他总想着“济苍生、安社稷”,想着等有了出息,再好好陪孩子,却忘了孩子要的,不是什么大官爹爹,只是能陪他们吃顿饭、讲故事的爹爹。

    “爹爹必须去,”李白咬了咬牙,把孩子抱进怀里,“等爹爹回来了,天天陪你们在后院放风筝,好不好?” 他不敢看孩子的眼睛,怕一软,就舍不得走了。

    旁边的鲁女走过来,帮李白理了理布包,把刚做好的棉袜塞进去:“路上冷,多穿点。孩子我会照顾好,你放心。” 她又摸了摸平阳的头,“平阳是姐姐,要帮我照顾弟弟,等爹爹回来。”

    李白松开孩子,转身跳上马。他不敢回头,怕看见孩子哭,怕自己忍不住掉眼泪。可刚走没两步,就听见伯禽喊:“爹爹!我会骑白羊了!你回来我骑给你看!”

    李白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在了马鬃上。他抬手抹了把脸,挥了挥马鞭,马“得得”地跑起来,把兖州城,把孩子的哭声,都甩在了身后。可他心里知道,那些牵挂,甩不掉,也忘不了。

    到了长安,李白住在破庙里,每天忙着找人推荐自己,可处处碰壁。有时候没钱吃饭,就啃干硬的馒头;有时候被权贵冷嘲热讽,就躲在角落里喝闷酒。不管多苦,一想起孩子,心里就暖烘烘的。

    他的布包里,藏着平阳画的画——一张歪歪扭扭的全家福,平阳画了自己,画了伯禽,还画了个高高大大的人,说是爹爹;还有伯禽用泥巴捏的小鸭子,虽然丑,却被他小心地用布包着,怕摔碎了。

    有天晚上,他躺在庙里的草堆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就想起了东鲁的家。想起平阳会背《静夜思》时的得意模样,想起伯禽骑在白羊上笑的样子,想起鲁女在灶房忙活的身影。他掏出纸笔,借着月光,写下了《送杨燕之东鲁》:

    “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