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二章 王勃与杨炯的半生知己路 (第1/3页)

    十岁宴上的“暗战”

    公元662年的长安,春和景明。吏部尚书家的升平宴办得热闹,朱红的廊柱下挂着彩绸,庭院里的海棠开得正好,连空气里都飘着桂花酿的甜香。

    10岁的王勃缩在父亲身后,青布长衫的袖口还磨着毛边——他家道中落,能来赴宴全靠父亲旧友提携。可这孩子眼里藏不住光,盯着正厅墙上挂的《汉书注》拓本,脚不自觉地往前挪。

    “博士您看,此处注疏有误!”

    一声清亮的童音响在宴会上,满座宾客都愣住了。讲经博士拿着书卷讲解,被打断后脸色铁青,顺着声音看向王勃,胡子都翘起来:“黄口小儿,未更事理,也敢妄议经典?”

    王勃攥着衣角,却不肯退:“《高帝纪》里‘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注里说‘无赖’是无才,可前几卷《韩信传》里‘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里又说‘料’是揣度,两处训诂矛盾,怎会没错?”

    这话一出口,有人低低“哦”了一声——还真没说错。可讲经博士面子挂不住,厉声道:“你读过几本书?也配跟我论《汉书》?”

    王勃还想辩,父亲赶紧拉着他往后退,低声劝:“别闹了,咱们惹不起。”孩子的脸涨得通红,眼圈有点湿,却死死盯着那卷《汉书注》,没再说话。

    而宴会的另一头,10岁的杨炯被一群人围着夸。他穿着锦缎小袄,手里捧着书卷,流利地背出《汉书注》里的《百官公卿表》,连注疏里的生僻字都没打磕巴。吏部尚书拍着他的肩:“杨家这娃,真是神童!将来定是栋梁!”

    杨炯顺着声音,瞥见了角落里的王勃——那孩子低着头,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汉书》,眼神却亮得吓人。他刚想开口,母亲却拉着他转身:“别乱看,跟李大人问好去。”

    那天的宴会上,两个天才没说过一句话。王勃最后是被父亲拉着走的,走时还回头望了眼正厅;杨炯则在宾客的夸赞里,悄悄记下了那个敢挑博士错的孩子的模样。谁也没想到,这一眼,成了六年后缘分的伏笔。

    春日茶舍的相逢

    公元668年的春天,长安西市的“清茗轩”里,柳絮飘得满院都是。

    16岁的王勃刚写完一篇《乾元殿颂》,正趴在桌上喝茶,友人杜十六拍他肩膀:“阿勃,给你带个人来见!”

    王勃抬头,就看见个穿月白长衫的少年站在门口。少年眉眼清俊,手里拿着卷诗稿,眼神直勾勾地盯着他,像要把他看穿。

    “这是杨炯,前阵子写《青苔赋》的那个!”杜十六笑着介绍,“杨炯,这就是王勃,你不是一直想认识吗?”

    杨炯没等王勃开口,先往前迈了两步,盯着他的眼睛,冒了句:“神降之才!”

    王勃愣了愣,随即笑开了——这评价够直接,他喜欢。他把手里的茶盏推过去:“先喝茶,别忙着夸。你那篇《青苔赋》我读过,‘高堂始覆,曲池初平’,写得够劲,比那些宫里人写的花花草草强多了!”

    杨炯接过茶盏,碰到温热的瓷壁,也笑了:“你才是真厉害!《乾元殿颂》里‘紫宸迁座,丹墀纳陛’,那气势,我写不出来。”

    两人就这么对着坐,你一句我一句,从《诗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