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67 张远独立建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067 张远独立建模 (第1/3页)

    陈帆的手指还悬在鼠标上方,盯着主屏右下角那条刚刚弹出的警告信息。系统判定新一轮基差机会出现,信号清晰,逻辑闭环完整。他正要开口,张远却先动了。

    没有提加仓,也没问要不要再跑一遍流程。张远调出后台数据流,把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套利记录导了出来,连同历史价差波动曲线、成交密度分布图一起拖进分析窗口。他的动作很稳,但敲击键盘的节奏比平时快半拍。

    “我想试试看,能不能找出规律。”他说。

    李阳从代码界面抬眼:“什么规律?”

    “不是单次操作的节奏,是整个过程的共性。”张远指着屏幕上三组并列的折线,“每次偏离发生时,市场状态其实不一样。有的流动性差,有的机构持仓突变,有的是政策预期扰动。但我们每次都用同一套逻辑应对。我在想,能不能反过来——先判断环境,再决定是否介入。”

    陈帆靠向椅背,没打断。他知道张远的意思。跨市场套利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了系统的价值,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策略模块太依赖预设条件,缺乏对“何时不该出手”的识别能力。

    “你想建个筛选器?”陈帆问。

    “更像是一个前置模型。”张远点头,“只盯上证50成分股,结合估值、动量和股东结构,提前判断哪些时候容易出现定价偏差。”

    李阳皱眉:“三个因子?怎么加权?你有回测数据支撑吗?”

    “还没有。”张远坦然承认,“但我可以试。”

    陈帆看了他一眼:“那就做。先把框架搭出来,我们一起来调。”

    接下来两天,张远几乎没离开过操作台。他把系统里所有与个股相关的底层模块拆解了一遍,参考了波动率计算层的时间序列处理方式,也借用了MACD背离检测中的滑动窗口逻辑。但他没照搬,而是重新定义了输入变量。

    第一个因子是“估值分位数”,取每只股票近五年市盈率所处的历史位置;第二个是“动量斜率”,不采用简单涨跌幅,而是通过线性回归拟合最近二十个交易日的价格趋势线,提取斜率值;第三个是“机构持仓集中度”,用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剔除大股东后计算变动率。

    初版模型运行结果并不理想。第一次输出名单里,出现了好几只基本面疲软、短期被炒作的标的。李阳立刻指出问题:“动量因子权重过高,你在追高。”

    “我知道。”张远没反驳,“是因为窗口期选得太短,反应滞后。我打算改用动态周期——当价格突破布林带上轨且成交量放大时,自动缩短观察区间,增强敏感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