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 引入波动率因子 (第3/3页)
有零星反抗,但买盘力量明显衰竭。最终收盘上涨2.1%,全天振幅高达11%,创下近两个月新高。
系统日志自动生成复盘报告:
> 【操作周期】09:40 - 15:00
> 【最大回撤】-4.3%
> 【最终净收益】+6.4%
> 【关键决策点】三次动态对冲调整,一次主动减仓
> 【事件标签】首例波动率驱动型成功避险
张远靠回椅背,长舒一口气:“这钱……赚得太硬核了。”
李阳已经开始拆解本次运行中的延迟瓶颈。他在本地缓存层新增了一个时间戳校准机制,确保Level-2数据帧与本地时钟误差控制在十毫秒以内。只有这样,波动率计算才能准确捕捉到毫秒级的价格跳跃。
“下一步得把BVP扫描嵌入实时队列。”他说,“现在还是手动触发,太慢了。”
陈帆没接话。他正将“VolatilityFactor_v1.0”模块提交进系统主干分支。代码注释里写着:“基于滚动标准差与隐含价差差异构建的初级风险预警因子,适用于流动性充足、盘**跃的主板个股。”
提交成功的提示弹出后,他调出“深万科”的完整走势回放。画面上,绿色的BVP曲线始终领先于价格剧烈波动约十五到二十分钟。每一次拐点,都精准对应着盘口异动的发生时刻。
“它提前看见了风暴。”他说。
张远凑过来,指着其中一段:“你看这里,价格还在涨,但波动率已经开始钝化,说明内部能量在耗尽。”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反向操作了。”李阳补充,“不只是做空,也能抓反转。”
陈帆点点头,手指滑动屏幕,将整段数据保存为典型案例,归类至“风险识别/波动蓄势”目录下。
实验室灯光依旧明亮,三台显示器同步刷新着全市场扫描结果。新的监测任务已在后台启动,每三十秒轮询一次五百只成分股的BVP状态,一旦触发阈值,便会弹出预警窗口。
李阳站起身,走到打印机前取出一叠刚输出的算法效率测试表。纸张还带着余温,边缘微微卷曲。他扫了一眼数据,发现滚动标准差的计算耗时比预期高出18%。
“得换一种迭代方式。”他低声说,“现在的算法在高频率场景下会拖累整体响应速度。”
陈帆正在重写一段内存分配逻辑,听到后抬起头:“试试分段缓存,把最近两小时的数据块预加载进RAM。”
张远忽然指向主屏:“等等,有个票动了。”
画面中央,一只原本横盘的蓝筹股突然跳出黄色预警框,BVP指数在三十秒内从62%飙升至89%,同时成交量陡增三倍。
三人同时坐直身体。
陈帆的手已经移向键盘。
李阳抓起笔准备记录参数变更。
张远盯着盘口明细,嘴里念出数字:“买一档新增四百手……不对,撤了。又来一波……这节奏和刚才‘深万科’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