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2 网络爬虫的进化:数据的洪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032 网络爬虫的进化:数据的洪流 (第1/3页)

    陈帆盯着屏幕上那条突兀的CPU峰值曲线,手指在键盘上停顿片刻。故障日志已经记录完毕,问题出在任务调度逻辑的一个边界判断上——当某只股票数据缺失时,程序会反复重试,最终陷入循环。他合上故障报告窗口,重新打开爬虫模块的源码。

    显示器左侧是旧版单线程采集脚本,右侧空白文档正等待写下新的架构。他的目光扫过服务器监控面板:两台机器的CPU空闲率依然稳定在百分之十五以上,内存使用不到一半。算力有了,现在缺的是把它们真正用起来的方式。

    他新建项目,命名为“MultiSource_Crawler”。第一步不是写抓取逻辑,而是搭建线程管理器。系统必须能同时处理多个网页请求,又不能让网络和数据库被瞬间冲垮。他设置了一个最多八线程的池子,每个线程独立负责一个财经网站的轮询任务,主线程则统一控制启动、暂停与异常恢复。

    第一个接入的是“新浪财经”。页面结构他已经熟记于心,股票列表页每三十秒刷新一次,行情数据嵌在表格中,需要用正则匹配提取代码、名称、最新价和成交量。他将这部分封装成独立函数,测试运行三次,均成功捕获目标字段。

    接着是“搜狐财经”。这个站点的HTML更杂乱,广告脚本多,关键数据被包裹在多层div里。他花四十分钟梳理出稳定的路径规则,并加入容错机制——如果某次解析失败,线程不会立即退出,而是记录网址并延后重试。

    第三个目标是“网易财经”。它的反爬策略稍严,连续访问五次后会出现验证码提示。他在每个请求之间加入随机间隔,从五百毫秒到两秒不等,模拟人工浏览节奏。同时,所有线程共享一组用户代理标识,避免同一IP频繁暴露。

    凌晨两点十七分,三套采集模块全部就位。他启动主控程序,八个线程依次激活。状态栏显示:“【运行中】新浪财经 - 线程1|搜狐财经 - 线程3|网易财经 - 线程2……”

    第一波数据开始流入。缓冲表里迅速堆积起数百条记录。他打开数据库性能监视器,观察写入速度。起初一切正常,但二十分钟后,磁盘I/O曲线突然拉高,延迟从原来的三百毫秒逐步攀升至四秒以上。

    “不对。”他低声说。

    切换到数据库后台,发现大量INSERT语句正在排队等待锁释放。进一步排查事务日志,问题浮现:三个线程可能同时提交同一只股票的数据,导致主键冲突,系统自动回滚并重试,形成连锁堵塞。

    他立即暂停所有线程,关闭爬虫进程。解决办法不能靠降低并发,那样等于放弃效率提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