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节度之死 (第1/3页)
沙州的风,带着血腥味,吹了整整三日。
江寒勒住马缰时,归义渠的水正泛着异样的红——不是夕阳染就的胭脂色,是顺着节度使府门缝渗出、淌过青石板路,最终汇入渠中的血。他腰间的墨玉铁尺忽然发烫,像是三年前在凉州城外,感知到吐蕃游骑偷袭时的预警,只是这一次,危险来自于刚刚光复十年的河西腹地。
“江防御使!您可回来了!”守在府外的士兵见了他,膝盖一软差点跪倒,甲胄上的血痂蹭掉一层,露出底下未愈的伤口,“节度使……张节度使他没了!”
江寒翻身下马,玄色披风扫过地上的血痕,留下一道深色的印子。他没问“怎么没的”,只盯着那扇紧闭的朱漆大门——门环上还挂着去年长安送来的宫灯,灯穗被风吹得乱晃,像是在摇晃着十年前的荣光:张议潮带着归义军收复河西十一州,新帝李忱赐金印、封节度,沙州城里万人空巷,百姓们举着胡麻饼喊“此身归唐”,那时这扇门日日敞开,往来的商队、述职的将领、归乡的流民,都能在门内喝上一碗热汤。
“谁先发现的?”江寒的声音很沉,压过了风里的呜咽。
“是后厨的老冯。”士兵的声音发颤,“昨日寅时,老冯去给节度使送早茶,推开门就见节度使趴在案上,胸口插着一把短刀,刀上……刀上没有任何标记。府里的护卫都被打晕在偏院,连节度使贴身的令牌都不见了。”
江寒抬手推开大门,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正厅的案几上,摊着未写完的奏疏,墨汁早已干涸,笔尖却还悬着一滴墨,像是凝固的泪。张淮深就趴在案前,一身常服被血浸透,右手仍握着一支狼毫笔,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到死,都还在写那封请求朝廷册封的奏疏。
十年了。自从张议潮三年前病逝于长安,张淮深以归义军兵马使的身份镇守河西,就年年向长安递奏疏,求一个“河西节度使”的名分。可长安的批复永远是“暂代”“观效”,连去年他率部击退回鹘人的侵扰,朝廷只赏了百匹绸缎,连一句正式的嘉奖都没有。
“查过府里的人了?”江寒蹲下身,指尖避开血痕,轻轻拂过张淮深的袖口——那里绣着一朵小小的沙棘花,是张议潮生前最爱的纹样,张淮深穿了十年,袖口都磨出了毛边。
“查了,除了被打晕的护卫,没人见过陌生人。”一旁的捕头苦着脸回话,“而且……而且节度使胸口的刀伤很奇怪,刀刃是从正面刺入的,角度刁钻,像是……像是熟人作案。”
熟人作案。江寒的指尖猛地一顿。他想起半月前离开沙州时,张淮深在归义渠旁送他的场景。那时渠边的麦子刚抽穗,张淮深摸着麦芒笑:“江兄,等你从瓜州回来,说不定长安的圣旨就到了。到时候咱们在府里摆酒,喝个三天三夜。”那时他还打趣:“节度使的酒,我可等着喝。”可如今,酒没喝成,人先没了。
“江防御使!长安有急信!”府门外忽然传来马蹄声,一个驿卒翻身下马,手里举着一封火漆封口的信,“鸿胪寺八百里加急,说是陛下亲批的!”
江寒接过信,火漆上印着“大唐鸿胪寺”的印记。他拆开信,信纸在风里微微颤抖——信上的字迹是鸿胪寺卿的手笔,内容却像一把冰锥,狠狠扎进他的心里:“张淮深暂代河西事务期间,治下多有不稳,今据沙州密报,其部众哗变,淮深已死。陛下念其叔父议潮之功,不予追责,令河西众将速推贤能,暂掌事务,待朝廷派员查验后,再议节度使册封事宜。”
哗变?江寒攥紧信纸,指节泛白。张淮深在河西十年,待将士如兄弟,待百姓如家人,去年沙州大旱,他还亲自带着将士去归义渠挖渠,怎么可能哗变?这分明是长安在混淆视听,像是早就知道张淮深会死,连说辞都准备好了。
“江防御使,您看这……”捕头凑过来,见江寒脸色难看,话没说完就咽了回去。
江寒将信纸塞进怀里,目光扫过正厅的梁柱——柱子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是十年间战死的归义军将士。他忽然想起张议潮临终前对他说的话:“河西的繁华是假的,长安的信任也是假的。归义军握着兵权,朝廷一日不放心,河西就一日不得安宁。”那时他还不信,如今才知,老节度使早已看透了这风雨飘摇的大唐。
“封锁节度使府,任何人不得入内。”江寒站起身,墨玉铁尺在腰间微微作响,“传我命令,归义军各部严守驻地,没有我的令牌,不许调动一兵一卒。另外,派人去瓜州通知陈武,让他立刻率部回沙州,守住归义渠的粮仓。”
“是!”士兵和捕头齐声应道,转身快步离去。
江寒独自留在正厅,望着张淮深的遗体,忽然觉得沙州的风格外冷。他想起十年前收复凉州时,张淮深还是个少年,跟着张议潮冲在最前面,手里的刀砍卷了刃,却还笑着喊“江兄,你看我杀了多少吐蕃人”;想起三年前张议潮病逝,张淮深在灵前发誓“定守住河西,不负叔父,不负大唐”;想起昨日寅时,那个本该送早茶的老冯,推开大门时看到的惨状——他到底是被谁杀的?是长安派来的人?还是河西内部觊觎兵权的将领?
夜色渐浓,沙州城里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却没有往日的热闹。百姓们都知道了张淮深的死讯,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只有巡夜的士兵脚步声,在空荡的街道上回荡。江寒站在节度使府的屋顶上,望着远处归义渠的灯火,忽然吹起了腰间的玉笛——那是张议潮生前送他的“凉州曲”玉笛,旋律苍凉,在夜里飘得很远,像是在呼唤着什么,又像是在哀悼着什么。
忽然,一道黑影从屋顶的阴影里闪过。江寒的玉笛猛地停住,腰间的铁尺脱手而出,化作一道玄色闪电,直取黑影的后心。黑影反应极快,侧身避开铁尺,反手甩出一把短刀,刀光在夜色里泛着冷光,直逼江寒的面门。
江寒脚尖一点,身形如孤鸿般掠起,避开短刀的同时,右手接住飞回的铁尺,对着黑影冷冷道:“阁下深夜潜入节度使府,是为了什么?”
黑影没有说话,只是摘下头上的斗笠。月光落在她的脸上,江寒愣住了——那是张淮深的妹妹,张灵月。她穿着一身黑衣,脸上沾着尘土,眼里却含着泪:“江兄,我哥不是被哗变的士兵杀的,是被长安来的人杀的!”
“你怎么知道?”江寒的心头一沉。
“我昨晚在府里的偏院,看到一个穿紫袍的人进了我哥的书房。”张灵月的声音发颤,“那人手里拿着一封盖着玉玺的信,说是陛下要册封我哥为节度使。我哥信了,跟着他进了书房,然后……然后我就听到一声惨叫,等我冲进去时,我哥已经倒在地上,那人早就不见了!”
紫袍人?盖着玉玺的信?江寒的眉头皱得更紧了。长安城里穿紫袍的,非富即贵,能拿着盖着玉玺的信的,更是只有少数几人。难道真的是朝廷派人杀了张淮深?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张淮深年年求册封,明明是对朝廷忠心耿耿。
“江兄,你一定要为我哥报仇!”张灵月跪在屋顶上,对着江寒重重一拜,“河西不能没有归义军,更不能让我哥死得不明不白!”
江寒扶起张灵月,目光坚定:“你放心,我一定会查清楚真相,给张节度使,给河西百姓一个交代。只是现在,你不能留在沙州,这里太危险了。我让人送你去瓜州,待事情平息后,再回来。”
张灵月点了点头,擦干眼泪:“好,我听江兄的。只是我哥的奏疏……他写了十年的奏疏,不能就这么白费了。”
江寒望向正厅案几上的奏疏,心里忽然涌起一股酸楚。他知道,张淮深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兵权,只是一个朝廷认可的名分,一个“河西节度使”的身份,让他能名正言顺地守护这片土地。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到死都没能实现。
“我会带着他的奏疏,去长安一趟。”江寒轻声说,“我要去问问陛下,问问长安的那些大臣,张淮深十年守河西,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落得这样的下场。”
当夜,江寒安排人送走了张灵月,然后回到节度使府,将张淮深的遗体收敛入棺。他在棺木里放了那支写了十年的奏疏,放了那朵绣在袖口的沙棘花,还放了一块刻着“归义军”三字的青铜令牌——那是张议潮当年传给张淮深的,如今,该由他暂时保管了。
次日清晨,江寒骑着马,带着张淮深的奏疏和那支玉笛,离开了沙州。归义渠的水依旧在流,只是水色清明了许多,像是昨夜的血都被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