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四章 童伴恩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四章 童伴恩怨 (第3/3页)

面面相觑,气氛尴尬得能拧出水来。建东小声嘟囔了一句:“至于发这么大火吗?就是个玩笑……”

    三红也摇摇头,叹口气:“千山这脾气,也太不招人待见了。”

    林秋水望着千山消失在门口的背影,久久没有说一句话。

    他忽然再明白不过:这世上,有时候就连生气,也是需要资本的。没有足够的实力,连你的愤怒都可能轻飘飘的,没人在意,没人同情。三槐敢那样肆无忌惮地让千山叫爹,是因为他手里攥着能给人饭碗的权力;千山敢当场反抗顶撞,是因为他心底还残存着最后一点不肯丢掉的脸面。可当这点可怜的尊严撞上坚硬的现实,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后来,林秋水在文章里,这样写道:“人与人之间,情谊固然珍贵,但各自的地位和手里的实力,往往才是交往的真正底气。你可以讲道理,但可能没人愿意听;你可以愤怒,但可能没人会在意。三槐当他那个‘爹’,是居高临下的权力霸道;千山那声倔强的‘不叫’,是身处弱势的无奈挣扎。而我,当时只能选择和稀泥,说些不痛不痒的圆场话,因为我也要顾虑太多,无法真正站在哪一边。”

    “但有一点,我始终心里清楚:当初想办法招他们进厂,不是为了看他们日后互相奚落、彼此伤害,而是真心希望他们都能活得稍微体面些,有点奔头。可惜啊,一份体面的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张薄薄的招工表就能轻易给予的。”

    多年以后,林秋水再次见到了千山。此时的千山早已不在矿上干活了,他在村口马路边开了间小小的杂货店,脸上被岁月刻出了深深的皱纹,但也多了些踏实和平静,见了人会有笑模样了,只是那笑容里,终究还是带上了生活磨砺出的沧桑。

    两人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千山忽然提起旧事,语气平静了许多:“那年在石韵山庄,我心里头其实是恨你的,恨你没当场站出来帮我说话。”

    林秋水听了,只是苦笑一下:“我那时候要是明着帮你说话,三槐那个脾气,肯定下不了台。那煤窑虽然又小又破,但当时是你唯一的饭碗。我帮你说一句话简单,可是后果你可能承受不起,他毕竟是煤窑副经理,你可能连那个煤窑都待不下去,往后日子更难。”

    千山沉默了很久很久,杂货店里静悄悄的。最终,他重重地点了一下头,说:“那时候……是我不懂事,钻牛角尖了。你当时,也确实尽力了。毕竟,你帮过我进烟厂,没有当众让我叫爹,我会记一辈子的。”

    两人伸出手,互相碰了一下,一切尽在不言中。昔日的那些芥蒂和疙瘩,或许还在心底某个角落留着痕迹,但到了这个年纪,也只求一个各自心安罢了。

    窗外,又有秋叶无声地飘落,一片接着一片,像极了多年前烟厂门口的那个秋天。

    林秋水望着那片片翻飞的落叶,忽然清晰地想起小时候,他们一群半大小子,常常并排坐在村口那棵老榆树下巨大的树荫里,分吃一块晒干的红薯干。你掰一小块,我掰一小块,红薯干在嘴里慢慢化开,甜得一个个都眯起了眼睛,觉得那就是世上最好的滋味。那时的他们,天真地以为日子会永远这样下去,根本不知道命运这只手,后来会把他们推到多么遥远和不同的地方,更不知道,有些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情谊,会在现实生活沉重的碾压下,碎成多么细小的粉末,随风飘散。

    可他心里,依然充满了珍惜。他珍惜三红、建东、路兵,他们虽然都是最普通的平凡人,没什么大本事,却始终记得来时的路,记得那份一起长大的情分;他也珍惜千山,他的那份倔强和孤立,让他在最卑微的境地里,也硬生生守住了一点不肯弯折的最后的尊严;他甚至珍惜三槐,他的那份粗鲁和直白的势利,像一面不那么好看的镜子,照见了人性里复杂真实的某一面。

    他知道,人这一辈子,就像赶路,走着走着,身边的人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慢慢走散。可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田埂,一起淋过的大雨,一起吃过的苦,一起顽皮大笑的瞬间,早已像庄稼吸收养分一样,一丝丝、一寸寸地渗进了他的骨血里,成了他往后行走世间最踏实、最可靠的底气。

    而他,也终于彻彻底底明白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体面,不是挤进了国营大厂,不是把户口迁到了省会,不是脚上蹬着一双锃亮的皮鞋。而是无论你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你富裕,还是贫穷,都始终要牢记住,无论日子是苦是甜,都不要对那些往日里帮助过你的人,失去了那份感恩的心。

    可是,俗话说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性格,就会导致不同的走向,不同的结果。而这,又让林秋水饱尝到了人情的冷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