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一章 陈背篓逛北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一章 陈背篓逛北京 (第3/3页)

领导人都住在中南海里,他便鼓足勇气去了中南海。

    这个院子看上去没有电视里那么高大,门口站着哨兵,门前空荡荡的,透着股神秘感。

    陈背篓在门前转悠,说不定能碰上几个大人物,但他刚在门口停留了几分钟,两个黑衣人向他走来,客气而冷漠地让他马上离开。

    陈背篓的北京之行结束了,他有深深的挫败感失落感,不但北京人,就在北京大学,也没人对陈望春感到惊讶,他们不围观、不合影、不签字,没有众星捧月的火爆场面,他可是状元啊。

    回家的路上,陈背篓在忙碌地梳理思路,怎么才能直观形象地向油坊门人描述北京的伟大,他是油坊门去北京的第一人,有责任有义务给他们说说北京。

    当然,有一桩糗事万万不能说。

    那天,他在大街上走,喉咙痒了,咳嗽一声,一口痰习惯性地啐出,差点吐在一个妙龄女子的身上。

    他的这一举动,立刻遭到人们的批评,一堆人和他论理,给他普及卫生常识。

    随后,两个戴着红袖标的老女人,走了过来,将陈背篓一顿教育,说随地吐痰是中国人恶劣的习俗,这一口痰,如果让鸡蛋里挑骨头的外国记者看见,肯定成为攻击中国的有力证据;这口痰含有几亿个细菌,有可能是大肠杆菌、肝炎、肺结核等,要是传染了,就是一场灾难等等。

    陈背篓吓坏了,一连说了几十个对不起,两个大妈却不依不饶,罚了他五元钱,并让他捡够三十个烟头才放了他。

    陈背篓非常担心,这件事,他们会不会通知当地部门?会不会在新闻联播上放?如果那样,他陈背篓不但被油坊门人嘲笑,还会被满天下的人指责,他只有去含羞自尽。

    回到油坊门,陈背篓感觉村子太小太荒凉了,北京的的喧哗声还在耳边回荡,而这边如月球一样寂寞安静。

    他连家都没有回,就迫不及待地去了老磨坊,乘凉的人们猛地看见陈背篓,惊讶地问:“你真回来了?都以为你就住在北京了。”

    陈背篓说:“不习惯,太不习惯了,那楼高的,看一眼就晕,满大街的车像蚂蚁,主要是吃不惯,天天满汉全席,要不烤鸭子,胃都吃坏了。”

    陈背篓回家的消息及时传了出去,一会,全村的人都来了,比开会都齐全,牛大舌头看着酸溜溜的。

    陈背篓拿出兜里的中南海香烟,给人们发烟,已经戒烟了的村长牛大舌头,忍不住抽了一根说:“邓公就抽这个烟。”

    有人说邓公抽的是小熊猫,有人说抽大中华,一时争执不下。

    两瓶牛栏山二锅头打开了,不论男女,每人都尝了一口,说:“好酒,到底是北京产的。”

    陈背篓说:“本来要给你们每人带一只烤鸭,但就是买不上,队排到了四五里长。”

    牛大舌头好像记起了啥,赶紧攥住陈背篓的手,问:“长城去了吗?故宫去了吗?天安门城楼上去了吗?”

    陈背篓一一回答:“长城去了,好家伙,人多的几小时挪不了步,想揣一块城砖回来,但人盯得紧;故宫也去了,皇上的龙椅也坐了,怪事,一坐上去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到底不是一般人坐的;天安门城楼也上去了,我挥了挥手说,同志们幸苦了,下面的人说,为人民服务。”

    他们终于问到了陈望春和他的北京大学。

    陈背篓说:“一下火车,就有一伙人举着写有陈望春名字的牌子接他,接到了,把我们安排在车上,一溜烟拉到了北京大学,有专人提包、倒水、带路、领东西。

    牛大舌头问:“啥车?”

    陈背篓说:“当然是红旗。”

    牛大舌头是大集体时的基层干部,知道红旗轿车的分量,别说县委书记,省委书记不一定能坐上,美国总统和日本首相来访时,就坐红旗轿车。

    陈背篓说:“都知道陈望春呢,校园里经常有人打问他,和他握手、合影、题字。”

    村长牛大舌头问:“提没提咱油坊门?”

    陈背篓说:“没敢提,咱这名字提着土,怕人家笑话。”。

    六爷不满地哼了一声说:“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穷。”

    关于北京大学,陈背篓说:“好家伙,校园太大了,走上一整天,还没摸到一个角,有树有水、有花有草,简直就是个公园;食堂比咱村子还大,几百个窗口,上千个菜,天神,不要说吃,两只眼睛看都看不过来。”

    人们都羡慕陈望春,说四年以后就是个县官了。

    有人说,县官太小了,七品芝麻官,陈望春考中了状元,至少是个三四品官;而奋斗了一生的牛大舌头,却连个芝麻官都没混上,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