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31、被遮蔽的童年疑云 (第1/3页)
健太的指尖轻轻划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壁,触感冰凉坚硬,像凝结了八十余年未散的寒意。墙上镌刻的遇难者名字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在暮色中泛着淡淡的灰白,如同无数冤魂在无声凝望。他仍清晰记得,上月遵照路曼曼的指引初抵南京时,这座纪念馆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刚站在入口,肃穆的气息便如潮水般扑面而来,灰白的建筑低缓延展,宛如一声穿越时空的沉重叹息。入口处“300000”的遇难者数字,用刺目的鲜红深嵌在黝黑的石碑上,即便在阴沉的天色里,也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灼刺着人的眼眶。
他随着人流缓缓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仿佛还残留着八十多年前的血腥余温,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伤口上。史料陈列馆内,昏黄的灯光打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上:被日军粗暴拖拽的妇女眼中满是绝望,倒在血泊中的孩童小手还保持着抓取的姿势,堆积如山的尸体旁,野草在血泊中扭曲生长……每一幅画面都像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震得他呼吸发紧。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刺刀仍残留着暗红色的印记,受害者的破旧衣物上血迹早已发黑凝固,当时的报纸报道字迹模糊,却字字句句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暗无天日的历史。走到“万人坑”遗址时,裸露的白骨层层叠叠,有的骨骼扭曲变形,仿佛还能窥见死前的挣扎与痛苦。健太忍不住停下脚步,指尖冰凉,喉咙里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眼眶瞬间被温热的潮水淹没。
十三年前,广岛核爆纪念日的余晖还未散尽,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晚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吹拂而来,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哀伤。今天是广岛***轰炸N周年,广场上的黑白横幅被晚风扯得微微作响,首相的致辞透过扩音器传来,那句“我国作为唯一核爆受害国的使命”像根细针,轻轻刺了刺他的耳膜,带着一种刻意回避的尖锐。
十岁的健太牵着母亲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昏黄的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石板路上晃悠。他仰头望着母亲的侧脸,路灯的光勾勒出她紧绷的下颌线,脆生生地问:“妈妈,为什么广岛会被投***呀?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
母亲的脚步猛地顿住,握着他的手骤然收紧,指尖的凉意透过掌心传来,像一块冰碴子硌在皮肤上。她低下头,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出一片浓重的阴影,沉默像暮色一样缓缓漫上来,足足持续了三秒。健太能看到她喉结轻轻滚动了一下,仿佛咽下了千言万语,最终只听到一声低哑的回应:“小孩子别问这么多,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那一刻,健太心里埋下了疑惑的种子。他记得母亲眼神里的慌乱与躲闪,记得她转身时微微佝偻的背影,那不是不知答案的迷茫,而是不愿言说的沉重,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从那以后,他开始悄悄留意关于战争的一切。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南京事件”时总是匆匆带过,只含糊其辞地说那是一段复杂的过往;图书馆里,相关的书籍要么被束之高阁,藏在最隐秘的角落,要么内容语焉不详,满是模糊的表述。
直到上周,他在书房柜子的角落,翻到那本被旧报纸层层包裹的《南京大屠杀纪实》。泛黄的书页边缘已经卷起,纸页上还带着淡淡的霉味,黑白照片上的惨状、详实的文字记录,与南京纪念馆里看到的一切精准重叠,像一把钥匙,轰然打开了尘封多年的真相。他终于懂了母亲当年的沉默——那沉默里,有对历史罪行的刻意回避,有对受害者的深切愧疚,更有对下一代无法言说的复杂心绪,是不愿面对却又无法逃避的沉重。
健太抬头望向天空,星光点点亮起,像无数双遇难者的眼睛,静静凝视着这片大地。他摸出手机,指尖微微颤抖,点开和路曼曼的聊天框,敲下一行字:“站在这里,我终于明白,承认苦难是为了铭记,直面罪行才是通往和平的第一步。”发送完毕,他握紧了口袋里那张南京纪念馆的门票存根,粗糙的纸质触感透过指尖传来,仿佛在提醒他这份关于真相与责任的重量,沉甸甸的,压在心头,也刻进骨髓。
图书馆的自习区还浸在最后一抹天光里,暖黄的台灯在桌面投下圆融的光晕,将路曼曼的侧影勾勒得愈发柔和。她举着手机的指尖纤细,屏幕透出的冷白光线映在她澄澈的眼眸中,像揉碎的碎钻沉在暮色的柔波里,闪烁着细碎的亮。她先是用指腹轻轻点了点视频画面里纪念馆那面斑驳的名字墙,指尖划过屏幕时带着几分郑重,随即抬眼看向镜头那头马小跳微微发红的耳尖——那抹红从耳廓蔓延到耳后,像被夕阳染透的云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