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71章 春天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71章 春天二 (第3/3页)

着民间百姓谈到温体仁的口碑都是极好的。

    就连温体仁都听说,已经有人开始鼓吹贤人出而奸邪远,朝堂上终于开始正本清源了,所以灾祸才会渐渐远去,接下来大明朝总算是走上正道了。

    温体仁听后固然有些飘飘然,但也有人对传言是极为恼火的。比如前首辅钱谦益大人,据说在家中就把最心爱的一件茶盏都给砸了。

    不过温体仁心中舒畅归舒畅,却同样不敢轻忽大意。他这个首辅可真是来之不易,如果不是崔呈秀和冯铨为新旧东林党人所抵制,而钱谦益的门生瞿式耜又缺乏党内的支持,首辅之位还真难以落到他的头上。

    虽然崇祯最后和钱谦益达成了协议,让瞿式耜接任两广总督,以换取钱谦益支持温体仁上位,但是他也不得不让出了吏部尚书的推荐权,让皇帝直接提拔了南京礼部尚书王朝聘接了他的位子。

    温体仁觉得在崇祯朝自己也算是进步迅速,从一介中层官员入吏部尚书,现在又接了首辅的位子。但是和王朝聘一比,那就真是不值一提。人家起点不过是一个教授,但是三四年内就被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子,要不是年纪确实有些大了,估计还有机会坐一坐这首辅的位子。

    不过即便对方提拔的如此迅速,朝中上下也不敢指责这位新吏部尚书是幸近之辈。因为在王朝聘身后站着的,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两湖学派。这三、四年里,两湖乡绅不计代价的支应朝廷的粮差,现在终于得到了一个回报,两湖士绅在皇帝的倾斜支持下,正快速的挤占着原本属于江南士绅的特权。

    作为大明最为出色的政客,温体仁很快就从中闻到了双方在私下交易的味道。在两湖士绅兴起的同时,也是湖南、湖北两所大学在地方支持燕京大学,呼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的开始。

    国家开办的学校体系正逐步取代着私塾—书院的私人教育,而过去皇帝经常挂在嘴边的,中小学校不过是用来教育平头百姓识字,和为国家培育人才的的官学和书院并不是一回事等话语,现在已经渐渐听不到了。

    倒是某个刚刚被皇帝赦免,从海外回来就被聘用为燕京大学教授的人物,却开始鼓吹夫子有教无类,官学、书院教出的书生地位并不高于学校毕业的学生。并且如今一些官学和书院的教师不仅才学浅薄,有人连经义都没搞懂,就靠着门生同窗的关系混在官学和书院内误人子弟。还有些人更是品格低下,不仅在家欺压良善,甚至还在教学中诋毁朝政,以误导书院的书生们非议朝政。

    由是这位复社前领袖在士林中疾呼,一是要求朝廷对于私人教育进行更为严格的管制,以避免书院变成叛逆分子的大本营;二是要求在朝廷准许开设的私塾—书院内教授大明历代皇帝的语录文选,以令大明的读书人了解我大明历代皇帝为国为民之忧思云云。

    对于这位前复社领袖回国之后的180度转变,南北士林一时为之失声,但是其声势却如烈火烹油,迅速的从京城向地方蔓延开去了。

    ( =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