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71章 春天二 (第2/3页)
的效忠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代表上天的大明天子。可在实际操作中,士绅们总是会在地方百姓、家族成员、下级官吏面前,让自己代表大明天子来接受他们的效忠。所以对于天子的效忠,最终都会转变为对于官员、上司和家族领袖的效忠。
这种一级压着一级的效忠之链,有时候会让某些权臣们觉得束缚了自己的自由。也让地方士绅难以煽动民众去对抗皇帝的命令,这将有可能直接瓦解底层的秩序。因此倒不如让民众们去效忠一个无法思想和发号施令的国家概念,如此一来他们指责皇帝的命令时,就不必那么束手束脚了。
不过此时的大臣和士绅们并没有注意到,当皇帝解除了臣民对自己的强制效忠关系之后,也就相当于解开了百姓对于其他人的强制效忠关系。在政治身份上,大明的百姓终于在法理上成为了一个自由人,而大明百姓所要效忠的国家,事实上还没有以法律的方式进行正式注释,只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名词而已。
不过对于此时的温体仁来说,他并不是那么的关注这个问题。作为大明崇祯朝第三位首辅,他现在正忙着接手这个国家的中枢权力,并开始清除钱谦益在中枢留下的影响力。
作为崇祯朝的首辅来说,温体仁无疑是比较幸运的。崇祯朝第一任首辅黄立极的主要工作,是继天启朝阉党对地方士绅的打压之后,继续在大明的旧政治体制上开出一个大洞来,建立起崇祯朝改革的基础。
黄立极的工作其实是极不讨好,所以做完了一任首辅之后,便在朝中清流和地方士绅的喝骂声中退休回家了。虽然黄立极的儿子和门生都受到了皇帝的保护,但黄立极本人却依然成为了市井百姓口中的奸邪,差不多成为了和严嵩比肩的人物。
至于崇祯朝第二任首辅钱谦益,本身因为性子较软才被皇帝推上了这个位子,不过是借助其新东林党领袖的声望,以调和朝廷内部的官员分歧,将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并稳住地方士绅而已。
钱谦益这十年中任期的表现大约是达到了皇帝的要求,但却也把自己的名声丢了差不多了。身为首辅居然没能够维护前东林党人所代表的江南士绅利益,而且在任上不仅连续兴起了打压士绅的大案,最重要的是任期最后三年的连年大旱,使得钱谦益在民间被挨骂的声音,也不比黄立极少多少。
至于去年中秋之后接替钱谦益上台的温体仁,刚上任没多久北方的旱情就开始得到了缓解。特别是因为黄河以北地区土豆、玉米的大量引种,区域内人口的连续外迁,使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的粮食生产终于出现了收支平衡的年份。
而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旱情,也远不及前两年严重。加上海外粮食的生产、收购、运输组织渐至成熟,使得今年的灾区百姓,终于没再出现大规模的死亡,而各地高企的粮食价格也开始有所回落。
过了崇祯十五年的春节之后,河北南部数县去年爆发瘟疫的地区,又传来了疫情已被控制的好消息。一时之间,好消息不断向京城传来,连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