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3章 各朝反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卷 第3章 各朝反应 (第3/3页)

子都在发颤。

    “那‘铁鸟’,无需羽翼扇动,竟能疾飞于空,其速远胜奔马!其理何在?其理何在啊?”

    他身边,几位将作监的官员围成一圈,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定是用了某种轻于空气之物,如孔明灯一般!”

    “不对!孔明灯遇风则飘摇,那铁鸟却能自行转向,其势如电,必有强劲的动力之源,”

    “莫非……是火药?”

    御座之上,唐太宗李世民饶有兴致地听着臣子们的讨论,他并未出声打断,反而示意身边的内侍给几位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上茶。

    他的目光,更多地是与身旁的长孙无忌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许久,李世民才轻咳一声,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辅机,你怎么看?”

    长孙无忌抚着长须,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以为,此事有两点需格外留意。”

    “其一,此物从何而来。是仙神之术,还是域外之法?若是前者,我等当敬之;若是后者,则当防之。”

    “其二,此物意欲何为。它言‘盘点华夏’,何为华夏?若以我大唐为华夏正统,那它盘点之时,是否会泄露我朝军机要密?”

    不愧是李世民的首席智囊,长孙无忌一开口,便直指问题的核心。

    李世民点了点头,眼神变得深沉起来。

    “辅机所言极是。”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抬头望着那行金字。

    “盘点军魂……朕的玄甲军,可算得军魂?”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发自骨子里的强大自信。那是他亲手打造的无敌之师,是他打下这片江山的基石。

    “不过……”

    李世民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比起这个,朕对那能日行万里的‘铁鸟’,和那能开山裂石的‘铁兽’,更感兴趣。”

    “传令下去,将方才天幕上的图景,着丹青高手,一笔一划,给朕原原本本地画下来,”

    “朕要让工部的巧匠们,日夜钻研!”

    “仙神之物,朕不敢奢求。但若是人力所能造之物……”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殿内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位天可汗的眼中,闪烁着的是对未知事物强烈的探索欲和……占有欲。

    ——

    大宋,汴梁,垂拱殿。

    这里的气氛,可以说是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如果说天幕上的钢铁洪流只是让文官们感到恐惧,那么对于那些武将而言,那简直就是一场精神上的凌迟。

    枢密使大人的一张脸,白得像纸,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那……那是什么……什么军阵……”

    “一轮齐射,怕是……怕是连城墙都能轰塌了……”

    “还有那天上的铁鸟,若是从天上投下火油……不,投下霹雳弹……我大宋……我大宋拿什么来挡?”

    一声声绝望的呢喃,在大殿里此起彼伏。

    龙椅上,年轻的官家赵祯,脸色同样苍白。他紧紧抓着龙椅的扶手,手背上青筋暴起,显示出内心的极度不安。

    他刚刚亲政不久,正欲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可这天幕的出现,却像一盆冰水,从头到脚将他浇了个透心凉。

    他引以为傲的禁军,在那支钢铁军队面前,简直就像是一群拿着木棍的孩童。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他的心脏。

    “相……相爷……”

    赵祯的声音有些沙哑,望向了站在百官之首的吕夷简。

    吕夷简长叹一声,躬身出列。

    “陛下,老臣以为,此乃上天示警!”

    “天幕所言,盘点‘铁血军魂’。我大宋立国以来,重文抑武,军备废弛久矣!如今上天降下此等神迹,正是要警醒我等,若再不思变革,强健武备,恐怕……恐怕国将不国啊,”

    这番话说的可谓是诛心之论,殿内不少文官都露出了不悦之色。

    但此刻,却无人敢于反驳。

    因为天幕上的景象,实在是太有说服力了。

    赵祯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连连点头。

    “相爷说的是,说的是啊,”

    “传朕旨意,立刻,马上!增拨三百万贯,用于西夏边防!命狄青、范仲淹等人,严防死守,不得有误,”

    “还有……还有北边的辽人……也得防着,”

    年轻的皇帝,在巨大的冲击之下,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他此刻想的,不是大宋的军队能否上榜,而是自家那千疮百孔的边防,能不能挡住哪怕一个那样的“铁兽”。

    ——

    大明,应天府,奉天殿。

    与所有朝代的反应都不同。

    这里没有惊慌,没有狂热,也没有过多的讨论。

    只有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官员都低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因为他们都能感受到,从御座之上传来的那股如同实质般的、冰冷刺骨的压力。

    朱元璋,这位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开国皇帝,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他的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轻响。

    每一个声响,都像是敲在百官的心上。

    没有人知道这位心思深沉如海的帝王在想什么。

    他们只看到,当天幕上那支钢铁军队以无可阻挡之势碾压而来时,这位皇帝的眼睛,亮了一下。

    那不是恐惧,也不是好奇。

    而是一种……熟悉感。

    是的,熟悉感。

    尽管那些武器的形制他闻所未闻,但那支军队身上所散发出的东西,他却再熟悉不过了。

    那是纪律。

    是深入骨髓,将一切个人意志全部抹杀,只剩下服从的绝对纪律。

    那是意志。

    是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绝不后退一步的钢铁意志。

    那是……杀气。

    是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才能凝聚出的,足以让天地为之变色的凛冽杀气。

    这,才叫军队,

    朱元璋的脑海里,浮现出当年跟着他一起从濠州城里杀出来的那些衣衫褴褛的兄弟。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坚固的铠甲,但他们有同样的东西。

    所以,他们赢了。

    许久。

    朱元璋的敲击声,停了。

    他缓缓抬起头,那双饱经风霜的眸子里,闪烁着一种无比复杂的光芒。

    他没有去看天空,而是看向了站在殿下的,他的长子,太子朱标。

    “标儿。”

    “儿臣在。”

    朱标躬身应道。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

    “你说,咱大明的军队,比之如何?”

    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朱标的额头瞬间渗出了冷汗。

    这要如何回答?

    说比不上,是动摇军心,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说比得上……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欺君。

    朱标的大脑飞速运转,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最稳妥的回答。

    “回父皇,天幕之军,器利。我大明之军,人勇。”

    “器利,可学。人勇,难得。”

    “假以时日,我大明未必不能……”

    “够了。”

    朱元璋打断了他。

    “咱没问你这个。”

    他站起身,一步步走下御阶,那身朴素的龙袍,却带着比任何华服都更沉重的威压。

    他走到朱标面前,停下脚步,目光却越过他,看向了那无尽的虚空。

    “咱在想……”

    “这普天之下,除了咱大明,除了咱老朱家带出来的兵……”

    “还有谁,能练出这样的军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