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0章 配置官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0章 配置官员 (第2/3页)

级州、二级县也有明确规定,改变以前大、中、小州县品级混乱的情况,消除有些大县县令品级高于小州刺史的问题。

    李纯认为,各级机构的下属部门也有必要一次性统一,具体的名称可以参照前世的机构设置。

    朝廷一级的部门以目前的部、院为主,下面设几个司;道一级的下属部门原则上设为厅,厅下可设几个处;州一级的下属部门可设为局,局下可设几个科;县一级的下属部门可设为台。

    各级在设置下属机构时,可参照朝廷的机构设置,但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一些部门,与地方的实际事务相匹配。

    李纯是一个地理迷,凭着前世学习的一些地理知识,加上后面掌握的唐朝的典籍,虽然完成了全国19个道、1个都护府的设置,但是全国州县数量太多,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必须分级处理。

    全国先完成调整、组建道一级的机构,确定相应的官员,并开始运行。

    州一级的设置,由新设立的道一级作出调整方案,报告朝廷审核批准。县一级的调整,则由州一级制定方案,由道一级按照朝廷制定的标准审核确定。

    另外,李纯觉得还有必要限制官员的数量,目前全国的官员设置繁杂,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岗位。李纯觉得控制官员的数量有两个手段,一是规范,二是控编。

    所谓规范,就是在各级机构明确规范一些岗位,比如在县一级,大县除了五人政务会官员,另外设置两个参议,主要作为储备官员,新任职的可定为从九品,任职两年以后,可根据表现提为正九品。该县五人政务会成员,加上两个参议,总共就只有七名官员,不得多设。

    二级县,本就以八九品官员为主,就不再设参议一职位,只能有五名官员。至于台以下的办事人员,全部算作公职人员,不能列入官员。

    在州一级,每个局除五人政务会成员外,只能再增加一名参议,二级州的局,不设参议。局下面的各科科长及工作人员,也属于公职人员,不得纳入官员序列。

    在朝廷和各道,也要规范官员的岗位,所有官员的职位必须报经人事部批准,不得随意设置。

    所谓控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官员的总量,所有的官员必须在编制内,不得超过编制配备官员。各地、各部如因任务增加,确需增加官员数量的,由各道、各部统一向人事部申请,由皇帝同意后才能增加岗位和数量。

    虽然目前朝廷的财政状况好了很多,但是也不会拿钱养闲人,必须防止官员泛滥的情况。正好这次新增加好几个道,多余的官员就调配到新的地方,不用大规模扩容。

    行政区划和品级确定以后,就是考虑人选的问题。首先是新增了三个道、一个都护,原来的道也有些调整,有些官员出现空缺。其次,长期作战,十个军团的将领的封赏也要考虑进去,安排合适的位置。

    李纯决定进行统筹各方面的因素,按照新的机构把官员安置到位,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

    李纯将他的方案和李吉甫、武元衡等臣僚沟通以后,李吉甫非常惊叹李纯的思路,把全国的19道1都护设置的非常清楚,官员的品级和编制也考虑了,觉得皇帝把宰相的活都干完了,觉得很不好意思。

    众臣仔细读完李纯的方案,觉得讲的非常清楚,考虑的非常周到,一致赞成。

    李纯让李吉甫和武元衡负责统计各道官员的空缺情况,拟定各道官员的配置方案,同步制定十个军团的将领安置方案。

    李吉甫和武元衡按照李纯设置的19道1都护,把全国的官员和将领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对官员、将领的思想进行摸底,力求做到把所有的岗位都安排上合适的人员。

    一个月后,李吉甫完成官员的摸底,向李纯报告,原淮扬道布政使柳公绰调到新的京畿道,新的淮扬道巡抚出现空缺;原山东道布政使王锷年龄大,申请退休,巡抚空缺。

    原河北道布政使李鄘年龄偏大,河北道撤销后,建议直接退休;河北道的其他官员建议分流到新的京畿道、辽桓道、新罗道等地。

    原黔中道布政使韦丹长期在黔中道,家中老母生病,无法照顾,要求内调;原安南道布政使李逢吉,称安南潮湿,患有风湿,要求内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