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章一六三 盖棺定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章一六三 盖棺定论 (第2/3页)

能扼杀的萌芽全部扼杀掉。

    当然,这只是忧心未来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献俘对于整个大明王朝的影响,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献俘其实就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孙伯纶好不容易聚拢起来这么精锐的一支军队,当用在开疆拓土之上,而不是因为一个献俘礼就让军备松弛。

    事实上,从崇祯四年成立北府军团以来,不过十二年的时间,北府军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职业化和技术优势带来的战斗力提升,但与东虏一样,将佐和士卒都越发失去了吃苦耐劳的本领,特别是入关执政以来,军队的堕落腐化已经初见端倪,孙伯纶更不希望因为献俘礼让麾下数十万精锐产生怠惰、享乐的思想。

    “吴大人、孙大人,本王的心思你们二人可是明白了?”孙伯纶认真的问道。

    吴甡当先表态:“殿下所谋深远,下官已然是明白了,方才下官细细思索,感觉殿下所言极为有理,若是进行午门献俘,不仅坏了四代天子名声,还坏了国朝纲纪,是万万不可的,下官愿意把其中道理上陈天子。”

    “下官同样要上陈天子!”孙传庭也是表态。

    孙传庭又问:“殿下,武功有七,若不献俘,如何禁暴安民呢?”

    “这正式本王召你二人来的原因,东虏之乱已经盖棺定论为地方叛乱,既然内贼,就应该由三法司会审定罪,当以刑部典查明罪,督察院公诉,大理寺判决,天子圣裁!”孙伯纶把心中的计划说了出来。

    二人一听,算是明白了,这是当成国内犯罪来处置的,虽然表面上,孙伯纶称之为公审叛贼,但实际上,二人都是明白,这是对东虏势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清算。

    在此次公审叛贼之中,没有法不责众这类说法,所有叛贼都必须遭受审判,即便是东虏军中最底层的汉、朝包衣,也是要依大明律来处置,只是在典刑的最后一步以天子特赦的名义宣布废除刑罚。

    虽然孙伯纶从六部调集各类文吏支援此事,但仍然要持续很久,这还是变通过的,比如某个汉军游击已经论罪当死,但尚未查清其他罪状,也是先斩首了事,各类证据也以人证为主,其中判刑最终的就是满洲八旗的军卒,他们在军中是欺压汉、蒙、朝鲜士卒、包衣的凶徒,在家中是奴役、剥削包衣的庄头,即便是不死也会除以三十到六十年的劳改刑期,之所以这么长,就是考虑到了减刑细则。

    整个伪清军中,凡是千总以上,无功一律斩首,亲属流放,家丁则是把总及以上,其中罪恶深重者以族诛论处。

    因为与爱新觉罗一族的血缘和姻亲关系也会影响到刑罚的判决,有时候会决断生死,所以在辽宁布政使司的官员前来协助订立户口的时候,大部分八旗普通的旗丁都会进来选择疏远建州部和爱新觉罗家族的民族,索伦兵纷纷选择了东海女真三族,而地位稍高的则选择海西四部,即便是无法彻底割断关系的八旗权贵也尽量往建州八部和爱新觉罗没有血缘关系里靠近。

    如此的分化下,曾经由皇太极定下的满洲族,那个糅合部众十二万户的族裔,只剩下了不到两万户,大明的史官和代善这类八旗中的长者经过追根溯源,找到了爱新觉罗一族的发源地叶尼塞河一带,并且通过语言的发言等诸多手段证明,爱新觉罗一族并非女真人,更不是金国后裔,重新命名为通古斯族,由此掀开了东北亚地区的族裔分类和命名。

    因为通古斯族主导了东虏之乱,扰乱大明三十余年,除了受到原有的处罚,还改变了其姓氏,爱新觉罗改姓了蝮,赫舍里改了蟒,几个大姓都被赐予了毒蛇和毒虫的姓氏,一直到数百年后,才渐渐改了回来,但也只作简称,比如爱新觉罗后裔多姓艾。

    此后十余年,通过生活习惯、语言、相貌等条件分析鉴定,将原本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的女真人分为了通古斯族、锡伯族、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等十个民族,再加上汉蒙朝三大民族,整个东北亚地区拥有十个民族。

    当然这个族裔划分遭到了当地百姓的反对,反对最大的地方在于,这些渔猎民族认为大明朝廷把族裔分的太粗糙了,至少应该分成三十个,甚至五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