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给你变个魔术 (第3/3页)
的象征意义。
尤其是一个“秦”字,更是被赋予了无数的象征。
荀彧沉默片刻,有些艰难地点了点头:“之前听闻陛下封秦侯,我还以为只是一个巧合。如今看来,阁下果然有不臣之心。”
“我本来就不是汉室忠臣。”
秦霄摇了摇头,说道:“如果没有我的存在,汉室本该于三十年后亡于曹操之手。不过,我既然来了,恐怕就轮不到曹魏取代刘汉了。”
“阁下莫非能卜会算不成?”
荀彧露出不信的表情,质疑道:“曹孟德确实乃一代枭雄,以我之见,它日,曹操或可成为天下诸侯当中最强之一。但要说他能在三十年内统一天下,根本不可能!”
荀彧确实不信秦霄这话。
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试探。
进入关中之前,荀彧就打探了许多消息,尤其是对这个横空出世,找不到半点来历的“秦侯”。
虽然只打探到一些难辨真假的流言蜚语,但其中也有不少传言引起了荀彧的注意,或者说重视。
其中就有一条,在关中士族之中有一个传言,秦侯能“知未来”。
对此,荀彧当然是不信的。
但那么多关中士族传得有鼻子有眼,荀彧难免也想要试探一二,看看秦霄是否真的有这本事。
“我什么时候说过曹操一统天下了?他终其一生,也只是统一了北方而已。南方另有刘备的蜀汉,孙权的吴国,三方呈鼎立之势。不过,逼迫汉帝禅让,自封为魏王的,确实是曹操没错,时间大概就在三十年后左右。”
秦霄解释了几句,又用奇怪的眼神看向荀彧,开口道:“曹操能这么快统一北方,也少不了你的帮助。曹操麾下文臣当中,你荀彧,可是被排在第一位的。”
其实后世公认的“曹魏第一文臣”是司马懿。
不过,司马懿主要活跃的时代是曹操死后,曹丕继位的年代。
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荀彧的功劳确实是要排在司马懿之上。
当然,同时代里,其它出色的文臣也不少。
比如荀彧的同族荀攸,就是一个不逊色于他的谋士。
但抛开能力不谈,仅仅只以“功劳”而论,荀彧确实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我?为曹操效力?”
荀彧有些不敢相信。
自己一个颍川世族的代表,怎么会投奔于一个宦官之后手下?
就算那曹操确实有几分本事,看上去也像是个汉室忠臣……
咦?
这么一想,好像曹操确实是个明主啊!
只是……
荀彧又想到秦霄所说的,曹**迫汉献帝禅位一事,心里顿时觉得像是吃了只苍蝇一般。
这个“预言”,哪怕荀彧自己不信,却也是极为挑战他的三观的。
举个栗子,在基督教的信徒面前说一句“耶稣成了党|员”,你看看他会是个什么反应?
咳咳……
见秦霄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荀彧虽然心中不信,却难免存了几分怀疑。
“阁下所言,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了吧?!”
荀彧冷笑着道:“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未来’,此举,与神棍有何区别?”
“不管你信不信,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而是来自两千年后。”
秦霄摇摇头,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说道:“我知道你是汉室忠臣,在我所知道的‘历史’当中,你在曹操请封‘魏公’之后没多久便死了,关于你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说你是抑郁过度而死,一说你是为汉室殉葬,服毒自尽。至于哪种是真的,我并不清楚,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你是如今这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一心一意忠于汉室的人。你来关中,我猜,也是为了看看有没有机会拯救汉室吧?”
被秦霄说破了心思,荀彧也不恼怒,反而一副认真请教的态度,问道:“既然阁下知道在下的志向,为何……”
“你想问我为什么不杀了你?”
秦霄看了看荀彧,叹了口气,有些怅然地说道:“你就当我是惜才吧。你有王佐之才,若可得你全力相助,要取天下,至少能省下十年时间。何况,我的志向远远不仅于这小小的东汉十三州。人才,尤其是宰相之才,可不是那么好遇到的,难得有一个,我哪舍得轻易就杀了?”
这番话,正是秦霄的心态写照。
明知道荀彧很难对自己效忠,却舍不得杀,就是因为惜才。
一般的人才,像华雄之流,秦霄并不是很在意。
对方愿意投靠、效忠,固然是好事。
不愿意,那也没什么,杀了也不心疼。
但SSS级的文臣,哪怕是这人杰遍地的三国世界,也很难找得出几个来。
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应该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至于其它人,恐怕大概率是达不到的。
毕竟这是更偏向于“演义”的世界,文臣和谋士是分开的两个职业。
像荀攸、郭嘉这些人,都是SSS级的谋士,但在文臣方面,就要差了许多。
“这……不管如何,多谢秦侯看重。”
听出秦霄话里的真诚,荀彧顿时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平日里的口才也不知道哪去了,憋了半天,只憋出这么一句驴唇不对马嘴的道谢来。
沉默了一会,荀彧开口问道:“阁下可有证据证明你来自未来?”
“我证明不了这个。”
秦霄摇了摇头。
就算提出几个预言,到时也如实发生了这些事,也很难证明,到底是秦霄本来就知道这些“历史”,还是有着超凡的战略眼光,能够根据种种线索做出“预判”。
预知未来这事,本来就不可能证明。
要有证据能证明这个,我还搁这和你扯这些?
扯着“明知未来”的旗号,我能骗……啊呸,我能招揽来多少顶尖的人才?
到时候还缺你……
哦,不对,荀彧这个级别的,那还真缺。
咳咳……
“既然如此……”
荀彧思索了好久,叹息一声,道:“空口无凭,请恕在下无法相信秦侯所言非虚。”
“不过……”
秦霄犹豫了一下,开口道:“我可以给你演示我的另外一项能力,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但,此事事关重大,若是你看了,除非你愿意为我做事,否则我不可能让你离开长安。”
迟疑了几秒钟,秦霄又改口道:“算了,我也不瞒你,像你这样的人才,无论你是否知晓我的什么秘密,我都不可能让你离开长安,去投奔别人的。一旦你与我为敌,威胁就太大了。”
“这……”
荀彧不由苦笑,原来被人极度的重视,也会有这种“副作用”的吗?
但偏偏,秦霄虽然是在“威胁”,言辞之间却都表现出对他的重视,这又让荀彧无法发作。
“既然如此……”
荀彧干脆放平心态,道:“既然怎么都走不了了,关于秦侯所说的‘秘密’,在下还是颇为好奇的。”
“你既然打听过我的事,想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秦霄看向荀彧,问道:“你可曾注意到,关中的人口数量有异?”
“确实如此。”
荀彧点点头,说道:“据我所指,关中近年来并不好过,连番遭遇天灾人祸,人口锐减。虽然董卓迁都时,迁移了一批人口过来,但整个关中的壮丁应当在七八十万上下,最多不超过百万之数。”
荀彧计算的不是总人口,而是只计算“壮丁”的数量,比起“总人口”来,自然要少上许多。
如果不算秦霄召唤出的人口的话,整个关中的壮丁数量,大致就是在八十多万,和荀彧的预估基本相当。
仅仅只从这一个数字上,就可以看出荀彧在内政方面的才华。
别看只是预估一个壮丁的数量,要做到这一点,可没那么容易。
尤其是在统计条件非常不发达的这个时代,必须要对人口、工业、农业、商业等等极为的了解,还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才能做到凭借一些外部的数据,大致估算出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
“只是……”
荀彧又露出疑惑的表情,说道:“据在下所见,单单只是长安一地,壮丁数量就已经超过百万之众。莫非秦侯将关中百姓全部迁入长安?这有些说不通。”
关于人口异常这个问题,荀彧有注意到。
但如果秦霄不主动提起,荀彧顶多在私下里打探、调查,不会和秦霄来讨论这个问题。
当然,现在是秦霄主动提出来的,那就无所谓了。
“现在不算军队的话,整个关中的总人口在三百六十多万,其中壮丁的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
秦霄并未卖关子,直接将数据告诉了荀彧,而后继续道:“至于军队方面,我麾下有四十五万精锐大军,除了一小部分是原来董卓的麾下,其余都是我自己的兵。”
“这……岂不是有近三百万壮丁?!”
荀彧大惊失色:“难怪入关走来,一路都是欣欣向荣之景象!有如此根基……”
荀彧本想说一句,有如此根基,霸业可期。
无论任何时代,人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农业、工商、练兵打仗,都离不开人口的支持。
东汉末年,连续经历各种天灾人祸,全国的人口都大幅下降,恐怕也就数千万人左右。
仅仅关中一地,就有三百万壮丁,这意味着什么?
有人,有地,就等于有粮,有兵。
有这样的根基,逐鹿天下,并非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很大的可能实现的。
只是,想到秦霄的身份,以及话里话外流露出对汉室的不屑,荀彧又开始感到纠结起来。
他甚至忍不住在想一件事:如果,秦侯是汉室忠臣,那该多好啊!
这个衰败至极的汉室,就有救了!
想着想着,荀彧又忍不住在想,这多出来的几百万人,到底是哪来的?
“你不用猜了。我可以直接告诉你,这些人,是我凭空变出来的。”
秦霄露出笑意:“想不想看?正好我要补充一批人力,现在天色还早,下午一起去郊外,我给你变个魔术,大变活人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