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章 给你变个魔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7章 给你变个魔术 (第2/3页)

顿地说道:“除非,秦侯会撒豆成兵,凭空变出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出来!”

    秦霄心里一惊。

    郭嘉这么说,莫非已经是猜到了什么?

    虽然秦霄没有刻意隐瞒,但通过神秘基地召唤人口这件事,秦霄也没有主动宣扬过。

    甚至就连每次召唤人口,都只安排自己的死忠嫡系官员负责安置,没有让别人插手过。

    虽然说,时间长了,消息肯定瞒不住。

    但短时间内,应该还不至于传得满天下人尽皆知。

    郭嘉进入关中才多久?

    若是连这一点都猜到了,那未免也太恐怖了些。

    这,就是SSS级谋士的水平吗?

    贾诩当时似乎并未表现出来这等恐怖的判断力。

    不过,再仔细一想,贾诩的性格更偏向于明哲保身,即便看出来了,恐怕也不会说破。

    这样一来,倒也容易理解。

    秦霄的心思飞快转动着,思索了片刻,秦霄并未隐瞒,坦言道:“奉孝猜得不错,我确实有办法快速征集壮丁、兵源。其中详情请恕我现在还不能透露。若是奉孝肯与我共谋大业,到时绝不会有分毫隐瞒。”

    “若是如此,秦侯想以武力平天下,难度便小了许多,只需要考虑如何练兵,以及如何养活这些人口便是。虽然这其中依旧有许多困难,但从大的方向来说,是可以完成的。”

    郭嘉识趣地没有追问,仅仅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而后,郭嘉继续说道:“秦侯第二问,谋交、谋战之抉择……若依在下所言,秦侯当取巴蜀、中原两地。如此,再加上关中,天下三大粮仓尽入手中,一统天下便指日可待!若是兵力不足以取两地,则我以为……”

    沉吟片刻,郭嘉继续说道:“巴蜀易守难攻,重要性当在中原之上。且比起中原大小无数诸侯,益州牧刘焉也是个更好捏的软柿子。”

    进兵巴蜀,占据这片大粮仓?

    这和秦霄先平定北方的战略略有不同,但仔细一想,若是不考虑从各路诸侯手下抢夺人才的问题,仅仅只从土地和人口的角度出发,先打刘焉,确实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北方的诸侯实在太多了,若是要东出中原,一路打过去,大大小小诸侯数十家,虽然是一盘散沙,但集合起来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尤其是曹操、袁绍等人,都是比较难缠的家伙。

    反而若是南下打刘焉,在众多诸侯之中,这算是一个比较好欺负的对象。

    所谓柿子要挑软的捏,何况刘焉又坐拥巴蜀这片广袤的粮仓,打下来之后收益很高。

    唯一的麻烦是出兵的线路方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如今这个时代可谓是家喻户晓。

    不过,单单只是进兵线路的困难,总归是能够想办法解决的。

    进入巴蜀的线路虽然难走,但却不止一条,只要解决了行军路线的问题,打下巴蜀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这么一想,其实南下打刘焉,是比东出中原更好的策略。

    当然,具体是否要改变既定的策略,也不是郭嘉几句话就能说服的,要看未来的形势发展。

    目前,秦霄在对外扩张的重心还是在凉州。

    等到凉州平定之后,至少要等到明年开春,秦霄才会发起下一波军事行动。

    到时候是东出打到洛阳去,还是南下进兵巴蜀,就要看到时的形势了。

    秦霄点点头,算是认可了郭嘉的答复,而后又用期待的目光看向郭嘉。

    前两个问题,郭嘉的“答案”虽然并未完全达到秦霄期待的水平,但足以体现出郭嘉的能力来。

    这最重要的第三个问题,秦霄非常希望,郭嘉能给自己一个建议。

    甚至哪怕只是一个思路。

    “至于这第三题……”

    郭嘉摇了摇头,失笑道:“文若毕竟是我的好友,我岂能背后设计于他?秦侯有言在先,我只需答任意一题即可,而我答了两题,这第三题,就不答了罢。”

    秦霄有些失望,但却很快调整好了心态,笑道:“既然奉孝不愿答这第三题,那就算了。”

    顿了顿,秦霄继续道:“我等下还要与荀彧相谈。奉孝若是不介意,待我见过荀彧之后,在府上设下私宴,一同痛饮一番?”

    郭嘉和戏志才两人,都有未来魏晋名士的做派,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秦霄提出这个邀请,也是为了拉近关系。

    郭嘉略一犹豫,便答应下来:“既然秦侯盛情相邀,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又客套了几句,郭嘉告辞离去。

    等了片刻,侍者传来消息,荀彧已经到了。

    秦霄调整了一下坐姿,开口道:“请他进来。”

    片刻,一名穿着黄衫的青年文士走了进来,先是恭恭敬敬地对秦霄行了个礼,道:“颍川荀彧,字文若,见过大人。”

    以秦霄的官职“大将军”相称,是个很有趣的细节。

    在秦霄公开的官职、爵位当中,虽然理论上都是平级,但实际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以【秦侯】最高,其次是【大将军】,而最低的,则是【太尉】。

    因此,一般人称呼秦霄,都是以【秦侯】相称,以示尊意。

    但偏偏荀彧就不这么干,非要管秦霄叫“大将军”,不是说他特立独行,而是在强调秦霄的“身份”。

    汉室臣子的身份。

    “这家伙,应该已经猜到我的心思了吧?”

    仅仅只从这一个称呼上,秦霄就做出了这个推测。

    秦霄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并不高,但长期和商鞅、李儒、贾诩这些人接触,对于这些“文人”平日里常用的一些隐喻、暗示,耳濡目染之下,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

    只是一句开场白,秦霄就明白,荀彧已经对自己的“不臣之心”有所猜测。

    如此看来的话,荀彧进入关中,还邀请郭嘉、戏志才两人同行,目的是试探。

    一来,是试探自己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是否有劝说的可能。

    二来,也是试探是否有机会让汉献帝重新掌权,成为一名“中兴之主”。

    “先生请坐。”

    秦霄伸手示意,邀请荀彧入座。

    借着这个机会,秦霄也在思索,面对荀彧的试探,自己要怎么做。

    是隐瞒自己的目的,和对方周旋一番,先把人留下再说?

    还是直接坦诚直言,看看是否有机会说服荀彧,让他放弃对汉室的忠诚,转而认同自己的理念?

    其实按照商鞅、贾诩等人的提议,前者更为符合秦霄的利益。

    不管怎么样,把人留下,无论他忠诚的是汉室正统,还是忠于秦霄,只要肯做官,总能发挥作用。

    哪怕不能发挥荀彧的全部实力,也总比让他投奔到别人麾下要强。

    不过,迟疑了一阵,秦霄还是没有采用这个方案。

    “你可以叫我秦侯,也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秦霄。”

    秦霄一句话带过这个话题,不给荀彧辩驳的机会,直接开口道:“素闻颍川荀文若在战略布局方面堪称天下第一,我有一问想要请教。”

    荀彧坐得端端正正,不卑不亢道:“大将军请说。”

    依旧以“大将军”相称。

    有些针锋相对的意思。

    秦霄没有在这个称呼的问题上纠缠,和荀彧这种人“谈判”,绝对不能跟着对方的节奏走,必须要掌握主动权,否则必输无疑。

    秦霄知道,自己在口才方面,肯定比不过这些专门玩嘴皮子的文人,干脆就不和对方辩论,直接借着地位上的优势来强压对方。

    “如今汉室式微,各地诸侯割据。”

    秦霄看向荀彧,问道:“你认为,哪几家诸侯,未来威胁最大?”

    见秦霄并不在称呼问题上和自己纠缠,荀彧眼中闪过意思失望之色。

    不纠缠,可以代表很多意思。

    可以理解为认输,也可以理解为不屑于争辩,甚至可以理解成恼羞成怒,准备翻脸。

    但,不论是哪一种,只要秦霄不再继续接这个话题,就意味着荀彧不能借着这个话题继续试探秦霄的心思。

    虽然来时就有心理准备,知道这个“董卓第二”会非常的难缠,但荀彧并未想到,这个对手,连言语交锋的机会都不给自己。

    不过,只是略微走神,荀彧就定下心神来,沉吟片刻,开口道:“若以势力而论,自董卓之后,袁绍、袁术两家,堪称威胁最大。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资源雄厚。若是起了逐鹿中原之心,其势头必难以阻挡。除此之外,公孙瓒、刘表、陶谦,均是潜力不俗。”

    “若是以野心而论……”

    荀彧拉了一个长音,足足停顿了半分钟,才继续道:“骁骑校尉曹孟德,江东猛虎孙坚,均可为一世人杰。”

    又一个漫长的停顿过后,荀彧话题一转,又说道:“然而,另有一人,大忠大奸,实在难以辨别。若为忠,可为辅佐汉室中兴之一代贤相。若为奸,则祸乱天下之事,必始于此人!”

    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荀彧目光灼灼地看着秦霄,话语中的意味不言而明。

    得到荀彧这样的评价,秦霄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生气,竟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我不是汉室忠臣。”

    犹豫了许久,秦霄还是决定和荀彧开门见山。

    秦霄自认为自己的优点不多,但无论对待任何人,秦霄都会尽可能做到坦诚。

    在秦霄看来,无论是敌是友,尽可能坦诚一些,对彼此都有好处。

    当然,若是有必要的时候,对待敌人,或者敌友不明的人,偶尔隐瞒一些关键信息,误导对方,这种事秦霄也没少做过。

    但,对于一些自己喜欢的人才,秦霄还是会尽量将自己的立场直言相告。

    对方能认可自己,愿意一起共事,自然是好事。

    若是不愿意,也不必强求。

    一个谎言,要用一万个谎言去弥补。

    对待敌人也就罢了,对待自己人,秦霄不想活得那么累。

    一句话说完,秦霄沉默片刻,继续道:“我以‘秦’字为封号,以你的政|治敏感,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秦、晋、楚、齐,这四个封号,华夏文明的历史上都有相当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