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蓝花缀布,前路渐宽 (第2/3页)
址的纸条,指腹都被汗浸湿了。她抬头看了看天,日头正盛,院里其他摊位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她忽然觉得,这北方小城的风,好像也带着江南的温润了。
手艺展散场时,苏青禾的布前还围着不少人。陆时衍帮着收拾东西,看着她手里厚厚一沓订单,打趣道:“看来你这小染坊,不等开张就得忙不过来了。”
刘桂兰笑得合不拢嘴:“都是托你的福,陆同志。要不是你推荐青禾来参展,哪有这么多机会。”
“这是青禾手艺好,跟我没关系。”陆时衍说着,目光落在苏青禾头上那朵蓝花上,顿了顿又说,“对了,供销社的布卖得特别好,张主任让我跟你说,想再订一百块,还是三种颜色,不过这次要加个要求,每块布角都绣上你那个小蓝花,他说这样能当‘招牌布’卖。”
这消息让三人都吃了一惊。一百块布,一块一块钱,就是一百块钱!苏青禾攥紧了手里的布,指尖微微发抖:“张主任真这么说?绣蓝花会不会太费功夫了?”
“费功夫才值钱啊。”陆时衍说,“张主任说了,加了绣花的布能多卖两毛钱,这多出来的钱都给你,就当是手工费。”
赵小玲在一旁算着账:“一块多两毛,一百块就是二十块!姐,咱们能买好多靛蓝草了!”
苏青禾也觉得心里亮堂,她看了看刘桂兰,又看了看赵小玲,笑着说:“那咱们就接下这活儿。小玲,从明天起,我教你绣蓝花,咱们娘仨一起干。”
回去的路上,赵小玲一路都在哼歌,手里还攥着苏青禾给她买的浅粉色花布——早上出门前,苏青禾特意绕去集市把布买了下来。刘桂兰看着小女儿美滋滋的样子,又看了看苏青禾被晒得微红的脸颊,轻声说:“青禾,以前是姨妈对不住你,总觉得你这手艺不顶用,现在才知道,好手艺比啥都金贵。”
苏青禾摇摇头:“姨妈,过去的事就别说了。我妈常说,手艺是死的,人是活的,能靠着手艺跟家人好好过日子,才是最要紧的。”
刘桂兰眼眶有点热,伸手拍了拍她的胳膊,没再说话。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是在应和着她们心里的期盼。
接下来的日子,小院里更热闹了。苏青禾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泡靛蓝草,刘桂兰负责烧火煮染液,赵小玲则跟着苏青禾学绣蓝花。一开始,赵小玲的针脚歪歪扭扭,绣出来的蓝花像朵蔫了的喇叭花,急得直掉眼泪。
“姐,我太笨了,总是绣不好。”她把针线一扔,赌气似的不想学了。
苏青禾捡起针线,耐心地教她:“你看,这打籽绣要先把线在针上绕两圈,再从原孔扎下去,这样结才紧实。你别急,我妈当初教我时,我绣坏了十多块布呢。”
刘桂兰也在一旁劝:“小玲,你姐多有耐心教你,你咋能说放弃就放弃?这绣花可是能多挣钱的,等挣了钱,妈给你买红头绳。”
赵小玲咬着嘴唇,重新拿起针线,这次学得格外认真。到了晚上,院里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苏青禾染布,赵小玲绣花,刘桂兰就在一旁纳鞋底,偶尔说几句话,更多时候是听着染缸里布料翻动的声音,心里踏实得很。
半个月后,赵小玲绣的蓝花已经有模有样了,虽然比不上苏青禾的精致,却也透着股鲜活气。苏青禾看着她手里的活儿,笑着说:“小玲现在是半个绣娘了,等这批布交了,我分你五块钱工钱。”
赵小玲眼睛一亮:“真的?那我能自己攒着买连环画了?”
“当然能。”苏青禾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周馆长说的省里交流会,她想去试试。可去省里要坐车,还要住旅馆,少说也得几十块钱,她手里的钱刚够买染布的材料,实在腾不出余钱。
这天傍晚,陆时衍来取供销社订的布,看到院里晾着的布都绣上了蓝花,忍不住赞叹:“这绣花越来越好看了,小玲进步真快。”
赵小玲被夸得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苏青禾一边给他点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