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和约” (第2/3页)
三岁以上,七十以下者,通通入编。而之前时候的要求都是男十六成丁,六十而休。
可见多尔衮是在多么强力的压榨自我了。
包衣旗也是一样。
甚至连京城内的很多汉人都被编入了队列,所有的朝臣,包括京城的绿旗兵,也通通入八旗或包衣旗。
多尔衮这一招显然是要把所有的人都拉上鞑清这条破船。
然后城中的粮食已经施行了管控,诸门紧闭,无有通行令信谁都不准进出。
城外很多村落都被拆毁一空,大量的木材煤炭运入城中,还有大量的砖石等物也被送入城中。同时京城内还驱除了大批的老弱妇孺。
多尔衮天天都在城内巡视,摆出亲王仪仗,浩浩荡荡的,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多尔衮还在城中。
然后因为顺治离城所造成的震荡迅速就平息了下来。
毕竟这些年鞑清都是看摄政王的眼色行事的,哪怕顺治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他现在都还没有亲政,又算个屁啊?
哪怕多尔衮有把鞑清一路带进沟里头的趋势,摄政王的存在也不是现在的顺治所能比的。
这就是一个定海神针,只要多尔衮还在京城,八旗就乱不了。
当然,话是这么说的,可事实上顺治西巡的事儿,鞑子内部也是争论了小半个月呢。
秦军主力都进入津门了,多尔衮才真正松口放顺治出去。
等八里桥都开打了,顺治的御驾也不过走到了宣府。
即便在鞑清已经陷入了生死危机之时,多尔衮与顺治之间也难有平和,这就是权利。
犹如那身不由己的江湖,不是谁想放下就能轻松的放下的。
早在顺治出城之前,多尔衮就让冷僧机领河东兵权,让锡翰、西讷布库赶赴关中,如此再加上多铎手中握着的重兵,别看顺治是先一步西“巡”了,可实际上却依旧是尊木凋泥塑。
得到八里桥的战报后,多尔衮也不失望,本身他就没有真的指望那群败军能建功。都是从通州退下来的人马,如果能建功立业,早之前在通州干嘛去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