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以武为名,武明,强明 (第2/3页)
渐显现,乱象于细微处悄然滋生。
北方的草原部落,嗅到了中原微妙的变化,开始变得不再安分,屡屡试探边境。
朱棣站在堪舆图前,目光如炬,扫过漠北方向。
“中原龙脉已尽……”他喃喃自语,随即眼中爆发出惊人决意,“那又如何!”
“朕,便迁都北平!”
“天子守国门!朕要亲自坐镇北方,镇压国运,威慑四夷!”
此言一出,天下震动,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够预料。
......
永乐四年,时光荏苒。
武道,经过数年发酵,已如燎原之火,越烧越旺。
城镇乡野,习武之人随处可见,武馆林立,切磋之声不绝于耳。
整个天下,呈现出一种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武道盛景。
江湖,也因此变得愈发喧嚣热闹,光怪陆离。
佩剑的侠客,负刀的武者,奇装异服的异人,行走于山川河岳之间,演绎着各自的恩怨情仇。
更有狂悖之徒,在酒酣耳热之际,振臂高呼:
“朝堂的归朝堂,江湖的归江湖!我辈江湖儿女,不受王法束缚!”
此言一出,应者云集,许多人心中的野性被点燃,目无王法,暗中滋事生非。
这些杂音,自然清晰传入了紫禁城。
龙椅上的朱棣,脸色阴沉如水。
这位同样以铁血手段靖难登基的永乐大帝,岂能容忍这等挑衅?
“哼,好一个江湖的归江湖!”朱棣冷哼一声,抓起御笔,饱蘸浓墨,在奏章上奋笔疾书。
墨迹淋漓,杀气腾腾!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我大明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江湖?亦在王土之内!”
朱棣掷笔于案,断然下令:“即刻组建六扇门!”
“广纳天下奇人异士,诏令那些心向朝廷、明辨是非的各门各派高手前来效力!”
“六扇门之责,便是专门弹压武林江湖,缉拿不法之徒,维护朝廷法纪!”
为了展示决心与武力,朱棣甚至亲自披甲,率领京营,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剿灭了数个新近崛起却行事嚣张跋扈的江湖门派。
人头滚滚,血染长街。
这雷霆一击,让无数江湖人心头剧震,寒意彻骨。
那些蠢蠢欲动的心思,暂时被强行压制下去,不敢再公然违法乱纪。
整个天下,表面上似乎又恢复了短暂的平静。
但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汹涌。
就连朱棣自己,都未曾有丝毫松懈。
他暗中不断增添人手,加强锦衣卫的力量,并再次催促,钦定姚广孝亲自监管,务必加速《永乐大典》的编撰进程。
......
永乐五年,石破天惊。
《永乐大典》终于编撰完成,浩瀚卷帙,震惊世人。
然而,伴随大典出世的,还有一股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恐怖力量。
谁也没有想到,朱棣竟在悄无声息之间,利用编撰大典的机会,暗中网罗、培养了如此众多的武道高手!
他们如同潜伏在阴影中的毒蛇,此刻终于露出了獠牙!
朝堂内外,风云突变!
朝堂上,锦衣卫鱼贯而出,监察百官,牵扯出多位暗中勾结江湖势力、意图不轨的朝廷大员。一时间,朝堂之上,官员们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多位高官显爵被当场拿下,证据确凿,随后便是人头滚滚落地,血腥气弥漫。
江湖中,同样腥风血雨,六扇门的高手,如同从天而降,频频出现在各地。他们身手矫健,配合默契,以雷霆手段弹压武林。那些横行乡里、作奸犯科的江湖人士,无论名头多响,武功多高,接连被缉拿归案,投入天牢。
一时之间,朝堂江湖齐暗,皆是响起绣春刀、鱼龙服之大名。
也就在这风声鹤唳的同一年。
南方的武当山,忽然显化出紫气东来之异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