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寰宇计划的序章 (第2/3页)
科技的张启明第一时间送来五十亿研发资金,附带的还有全套航天级制造设备的蓝图。“当年远建科技没做成的事,现在得靠你们了。”他握着陆云的手,指腹摩挲着对方虎口处的老茧——那是常年调试设备磨出来的,和当年的林默一模一样,“生产线已经全部腾空,优先供应飞船所需的纳米合金。”
星火科技的实验室很快变成了全球协作的枢纽。来自二十七个国家的科学家挤在开放式办公区,英语、俄语、汉语交织在一起,白板上写满了公式与草图,咖啡杯堆成了小山。陆云常常在深夜看到,中国的工程师在教德国同行调试“灵枢”接口,美国的天文学家和印度的数学家蹲在地上争论引力弹弓的轨迹,不同肤色的手共同指着一张飞船设计图,眼里都闪着同样的光。
苏茜的通讯团队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星际介质中的电离层会严重干扰信号传输。她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整整两周,把自己关在模拟宇宙环境的真空舱里,头发熬得干枯发黄。直到某天凌晨,她偶然翻到林默的旧笔记,看到“神经信号抗干扰原理可迁移至通讯领域”的批注,突然灵光一闪。
“用‘灵枢’的意识编码逻辑!”她冲进陆云的办公室,脸上还沾着焊锡的灰,“把通讯信号模拟成神经脉冲,用自适应算法避开电离层干扰,就像大脑自动过滤杂音一样!”
陆云立刻调来了神经算法团队,两人趴在桌上画了整整一天的架构图。当第一组经过“神经编码”的信号成功穿透模拟星际介质时,苏茜抱着陆云哭了,泪水打湿了他的衬衫,也打湿了桌上那张云南独龙江乡孩子们的合影——照片里的男孩正通过“星火”终端触摸虚拟星空,此刻他们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雷罡的安保系统研发则充满了“硝烟味”。他把安全队的训练模式搬进了飞船设计:在模拟陨石雨的环境舱里,测试船体的应急规避系统;用熵公司遗留的武器改造出防御炮台,确保飞船能抵御太空垃圾或未知威胁。有次调试自动防御程序时,程序突然失控,激光炮擦着他的耳朵飞过,烧焦了几缕头发。
“没事,当年在西北排雷比这危险多了。”他笑着抹掉脸上的灰尘,义肢的手指灵活地调整着参数,“飞船就像移动的堡垒,必须万无一失。”陆云看着他耳后的伤疤,突然想起雷罡的战友——那个在熵公司实验中失去双腿的军人,或许此刻,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什么。
最核心的“灵枢”星际版研发,成了陆云面临的最大挑战。宇宙中的强辐射、失重环境、极端温差,都会干扰神经连接的稳定性。他把自己泡在林默的实验室里,翻遍了周岚的所有笔记,直到看到 1998年关于“意识边界”的记录:“意识能适应极端环境,关键是找到与设备的共振频率”。
“我们需要让‘灵枢’与宇航员的意识深度绑定。”陆云在全球工程师大会上提出设想,“飞船不是冰冷的机器,是宇航员意识的延伸。”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神经共生”系统,让“灵枢”能实时感知宇航员的生理状态,自动调整飞船参数——当宇航员感到焦虑时,系统会释放模拟血清素的神经信号;当遭遇辐射风暴时,船体护盾会随着宇航员的意识集中而增强。
研发进行到第八个月,张启明带来了一个坏消息:纳米合金的强度达不到星际航行的要求,多次测试中都出现了裂纹。整个团队陷入沮丧,有人甚至提出要推迟计划。林建国却在这时搬来了一个旧木箱,里面是周岚当年做实验用的材料样本。
“你看这个。”他拿出一块泛着银光的金属片,边缘已经氧化发黑,“这是老周 2003年研发的记忆合金,当年因为成本太高没量产,但强度是现在普通合金的三倍。”
陆云立刻对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罕见的稀土元素。全球材料学家联合攻关,终于在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中找到了这种元素,改良后的纳米合金不仅强度达标,还能在受到撞击后自动修复——就像周岚当年说的“技术要有自我治愈的温柔”。
一年后的深秋,京市航天城的总装车间里,巨大的吊车缓缓吊起飞船的主体结构。当最后一块纳米合金面板安装完毕,整个车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陆云站在观察台,看着眼前的“寰宇一号”,眼眶突然发热。
飞船的外形像一滴晶莹的水滴,长一百二十米,直径五十米,船体由银灰色的纳米合金制成,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船体表面布满了细小的传感器,像无数双感知宇宙的眼睛;尾部的三台核聚变引擎呈三角形排列,喷口处的陶瓷涂层闪着暗金色的光。最核心的驾驶舱位于“水滴”的尖端,里面嵌着一台升级版的“灵枢”超级计算机,蓝色的神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