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依赖与独立 (第2/3页)
她开始向外寻求资金。第一步是银行贷款。她穿上最正式的衣服,将商业计划书反复修改打磨,力求清晰严谨,带着全部身份证明和毕业证书,走进了县里和市里的几家商业银行。面对信贷部的经理,她尽可能冷静、有条理地阐述项目前景、市场分析和还款计划。
然而,过程远比她想象的艰难。她太年轻,没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房产、车),没有稳定的收入证明和信用历史,创业项目属于**险的服务业,且她所描述的那种“高端”、“专业”的概念,在小城的银行经理听来,过于抽象和前沿,缺乏成功的本地案例支撑。尽管她的计划书做得漂亮,言辞也恳切,但对方审视的目光中,更多的是谨慎和怀疑。
“小姑娘,想法是好的,但创业不是过家家。你这个…风险太大了吧?”
“没有抵押物,光靠一个计划,我们很难审批通过啊。”
“美容院?现在满大街都是,你这有什么特别的?凭什么能做得起来?”
一次次礼貌的接待,一次次程式化的询问,一次次无奈的婉拒。她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填了无数张表格,留下了无数份计划书复印件,最终都石沉大海。那扇看似规范、专业的融资大门,对她紧紧关闭,冰冷的玻璃门映照出她日益焦虑和疲惫的身影。
她甚至尝试接触过一两位本地的、据说对新兴项目有兴趣的“投资人”。那是在一些氛围尴尬的茶座或饭局上,对方往往更感兴趣的是她这个人本身,而非项目计划。言语间的轻浮、对行业的无知和急功近利的短期回报要求,让她感到不适和警惕。她迅速意识到,这条路并非坦途,甚至可能布满陷阱,与她所追求的專業、严谨背道而驰。
挫败感像潮水般一波波袭来。深夜,她独自一人走在冷清的街道上,寒风吹在脸上,带来刺骨的冰凉。她开始怀疑自己,那个在首尔课堂上自信满满、在尹教授口中天赋异禀的自己,是否只是一个错觉?现实社会的运行规则,似乎与她所熟悉的那个凭技术、凭努力就能获得认可的环境截然不同。它更粗暴,更现实,更看重那些她目前最缺乏的东西——资本、背景、资源。
那段时间,她迅速消瘦下去,眼下的乌青愈发明显。但在郑大山和李秀兰面前,她总是强打精神,挤出笑容说“还在谈,有进展”。她不愿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无助和挣扎,那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就在她几乎要被资金这座大山压垮,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暂时放弃,先找一家美容院打工积累资本时,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闲聊中。她之前为了做市场调研,曾拜访过那个位于城市边缘、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798艺术园区”的管理办公室,询问过租金情况。当时觉得位置稍偏,客流可能不足,便没有优先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