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渔火微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章:渔火微光 (第2/3页)

密均匀、浑然天成,甚至显得有些臃肿突兀,但那破损之处确实被新的线绳顽强地连接、填补完整时,李秀兰的夸奖来得迅速而真诚,声音洪亮得仿佛要让全院落都听见:“哎呀!俺闺女真能干!这补得,多结实!比你大伯强多了!”这夸张的赞誉让蓝溪的脸颊微微泛红,她低下头,嘴角却难以抑制地、极其轻微地向上弯起了一个小小的、生涩的弧度。

    那是一个几乎如同初春冰面上第一道细微裂痕般的笑容,短暂、生疏,却蕴含着破开严寒的力量,瞬间点亮了她那双总是盛满迷茫与淡淡忧郁的眼眸,让她的整张脸都焕发出一种柔和的光彩。恰巧郑大山收网归来,拖着疲惫的步伐迈进院子,一眼瞥见这个笑容,他那张被河风烈日刻满沧桑、平日总是紧锁眉头的黝黑脸膛,顿时像被温暖的春风拂过,层层叠叠的皱纹舒展开来,漾开一片无声却无比欣慰的笑意,仿佛一整日在风浪里搏击的辛劳,瞬间被这抹微光涤荡干净。

    她还跟着李秀兰学习腌制鱼干——这门关乎食物保存与风味的渔家古老智慧。将郑大山处理干净的、闪烁着银亮光泽的小鱼,一条条细细地、均匀地揉搓上粗粒的海盐和炒香碾碎的花椒,然后一层鱼、一层盐,整齐有序地码放进那只散发着浓重岁月和咸腥气息的深褐色阔口陶缸里。用力压实的过程,需要一种沉稳的力道和节奏。空气中弥漫着咸腥、辛香混合的、独属于渔家的强烈气味,这气味并不总是宜人,却代表着生存的保障与劳作的成果。蓝溪学得很认真,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仿佛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传承仪式。

    饭桌之上,她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关怀的客体。她会主动地、甚至带着点抢的意味去摆放碗筷,虽然偶尔还会摆错位置顺序;她会小心翼翼地端起沉重的粥锅,尝试为每个人盛饭,尽管偶尔会因为力气不足或紧张而洒出几滴。郑大山偶尔从镇上换回零星的钱钞,会像变戏法一样,从他那件深色外衣的内兜里,掏出一小包用油纸包裹得仔细的酥糖,或是几块镇上买的、样式最简单却已是乡下稀罕物的糕点。他总是默不作声地,第一个推到蓝溪面前。蓝溪则会小心翼翼地打开油纸,仔细地掰开,固执地将最大的一块递给郑大山,第二块递给李秀兰,自己只留下最小的一块,含在嘴里,让那点有限的、工业制造的甜味在舌尖慢慢融化,那甜意似乎能顺着喉咙一路滑下,温暖地渗入心田。

    这些琐碎、重复、甚至有些枯燥的日常,像无数细小的、温暖的光点,它们汇聚成流,悄无声息地、持续地冲刷、温暖着她心底那片被冰冷河水浸泡过的荒芜之地。她开始习惯并依恋清晨灶膛里劈啪作响的柴火声,那意味着温暖与生机;习惯空气中复杂而真实的味道——鱼腥、米香、皂角、泥土以及阳光晒过干草的气息;习惯李秀兰永无休止、絮絮叨叨却充满关切的叮咛;习惯郑大山沉默如山、却总在细节处流露的厚重守护。她对这个小院,对这个家,产生了日益深厚的依赖与信任。这里没有冰冷的绝望,没有恶意的窥探,只有粗糙却无比温暖的手掌,和永远不会嫌弃她、永远向她敞开的怀抱。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一种踏实落地般的、让她想要紧紧拥抱并守护的安全感。

    一天,郑大山从镇上回来得比平日稍晚些,脸色带着一种办成了大事后的郑重与疲惫,眉宇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