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62章民弃其上,不亡何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62章民弃其上,不亡何待 (第2/3页)

相济,方成匠石之功。』

    话音未落,便是有报信兵卒急急而来,送上八百里急报。

    荀攸展阅,微微颔首:『枣子敬已下令抢收河洛之禾。』

    荀攸将急报递给斐蓁,又是问道,『公子可知,为何子敬先前令其收而不从,此番又是为何以决断?』

    斐蓁思忖片刻:『庄禾将熟未熟,收则民怨。如今伊阙已失,退无可退。』

    『善!』荀攸目露赞许,『《管子》有云,「民予则喜,夺则怒」。正是此理。如今曹军四处破坏焚烧,民多惧之,自是无怨。』

    ……

    ……

    仅仅是惧怕,还是不够的。

    因为惧怕有很多种类型,有时候混杂在一起,也不知道具体是如何……

    就像是现在,即便是有曹军四处破坏的消息,也亲眼见到了那些被曹军杀死杀伤的其他民众,但是依旧还有一些人不愿意提前抢收庄禾,拦着骠骑军不让动手。

    可以说这些民众短视,也可以说这些百姓愚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百姓民众对于自己好不容易耕作的庄禾,充满了朴素的情感。

    他们舍不得。

    眼瞅着再过一段时间,庄禾灌浆就会饱满,庄禾就会完全成熟,而现在收割,意味着他们就算是全部收割完毕,也会有很大的折损。

    老农跪地痛哭,拦在枣祗面前哀求,『使君!再等五日,五日……不行再等三日,三日也好啊!』

    枣祗并未呵斥,而是上前亲手扶起老农,声音哽咽:『老丈请看——』

    枣祗指向了河洛平原上,远处冒出的黑烟,『非我等不欲待其熟也,奈何曹军如蝗,所过之处尽坏之!今收十斛,尚可存种;若待明日,尽为寇资啊!』

    老农涕泪横流,痴痴不知说什么好。

    枣祗让人送上一面木牌,亲手递给老农,『今日收老丈之田,以亩三石计之。待战后老丈可持此牌直取!』

    老农大惊,『小老儿田产可达不了亩三石!』

    枣祗摆手说道,『今夺老丈衣食,岂可不偿?老丈不必推辞。』

    老农看着枣祗,想起了之前枣祗帮他们一起耕作,指导种植的情形,再看看手中的木牌一时之间,只能是连连摇头叹气,也不再坚持,就被枣祗搀扶到了道路一旁。

    若是旁人前来,没有了前期的付出,又怎会有当下的情感加持?

    枣祗挥挥手,抢收工作终于是可以再度展开。

    ……

    ……

    另外一方面,枣祗派遣黄忠等人的作战,恰巧放大了骠骑军的优势,也就是精锐兵卒的作用。

    战斗规模越小,单个士兵的素质,即『精锐程度』对战斗结果的影响就越大。

    河洛是一块相对宽广,四通八达,至少是比关隘之处要来的更加宽阔的战场。

    在这样的战场之中,曹操试图摧毁河洛生产的战术,就刚好被枣祗的这种『疲兵』战术所克制。因为曹军派遣出来的部队,都是属于分散的,小规模部队。

    而在小规模的战斗当中,这种小规模通常在百数级别上,指挥作战的将领可以很轻易的让自己的指令通达到每一个兵卒身上,战术意图可以迅速执行。此时对于战争机器而言,其每个『零件』自身的质量,即士兵的武艺、勇气、经验和临场反应,就直接决定了这部战争机器的战斗力。

    相反,大规模作战,万人级别以上之时,因为人数众多,主帅的指令需要经过多级将领军校层层传递,才能到达最基层的士兵。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延迟、失真和误读是致命的。阵型的保持、军阵的移动,作战时机的把握远比单个士兵是否勇武更重要。士兵其个人武艺的发挥空间,是很小的。

    当然,也不排除类似关老二那种斩将夺旗的小概率事件……

    在大规模会战当中,战术侧重于宏观布局,如『正面重步兵扛线,两翼骑兵包抄』等等。个人的闪转腾挪空间很小,因为前后左右都是人。战斗更像是两个方阵的『推压』和『消耗』。

    当黄忠等人和曹军小部队接触战斗的时候,战斗地点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发生在河流,山林、村口、渡桥……

    精锐士兵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发挥其更高的格斗技巧、更强的体力和更丰富的战斗经验。兵卒可以执行更复杂的战术动作,如默契的小组配合、精准的远程射击、灵活的迂回穿插。在这里,质量优势无法被数量轻易抵消。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可能轻松对付三五个普通农兵,而不会有什么损伤。

    同时,骠骑军的后勤与装备的优势,也帮助杜畿黄忠从来增加了小规模对抗的胜利概率。

    更好的盔甲,更好的武器,更优良的后勤补给方式,虽然说这样一来,骠骑军在训练成本和时间成本上高出了很多,但是在这小规模的遭遇战当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回报。

    大规模稀释了个体的重要性,而小规模则放大了个体的价值。

    枣祗虽然在军事上的数值比不过曹操,但是这一次在河洛的举措,却因为当下的这种特殊情况,放大了骠骑军的战斗力,不仅是和曹操的战术斗了个旗鼓相当,甚至还隐隐有些优势,使得曹操头疼不已。

    ……

    ……

    当司马懿王昶刚从太谷关撤回,枣祗便是将二人召了跟前,指着指着城外那些成熟和接近成熟麦田与粟地,语气沉重而急切:『仲达,雒阳存亡,非独赖刀兵,更系于粮秣。曹军若至,此间禾稼,不为我食,则为敌资!吾欲抢收之!须在曹军铁蹄踏来之前,将左近成熟、近熟之粮,尽数抢收入城!此事关乎重大,非仲达文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