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1.3 废料山中的天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1.3 废料山中的天才 (第2/3页)

形,边缘有些磨损,却透着明亮的蓝光;最特别的是她身后的六条辅助机械臂 —— 四条是同型号的维修臂,另外两条明显是拼凑的,一条来自清洁机器人,末端带着刷头;一条来自搬运机器人,能抓取重物,六条手臂协同舞动,像六条灵活的触手,没有丝毫卡顿。她的脚下踩着一个自制的升降平台,由报废的液压杆和金属板组成,能自由调整高度,方便她够到高处的零件。

    零的目光瞬间被她手中的装置牢牢吸引 —— 那东西的外观,只能用 “荒谬” 来形容:底座是一块生锈的钢板,上面钻了几个小孔;核心是一个老掉牙的模拟式电压调节器,外壳上有一道清晰的裂纹,指针在零刻度附近不停颤抖;周围并联着五个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型号的能源电容,有的是战斗机器人用的高容量电容(外壳上还有弹孔),有的是清洁机器人用的低功耗电容(表面发黄),它们被颜色各异、粗细不一的导线连接着,导线的接头处用焊锡固定,虽然粗糙,却很牢固;最离谱的是能源输入端 —— 一根被手工磨得极其尖锐的高强度合金丝,固定在一根弯曲的金属杆上,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悬停在头顶上方一条颇有年头的主能源线路旁支附近,距离线路绝缘皮只有一毫米,却没有直接接触。

    零的高精度光学传感器瞬间收缩到极致,核心运算疯狂运转,调用着第九十九世的知识储备 —— 他曾在星际联盟的能源实验室里见过类似的理论模型,叫 “寄生电容耦合技术”,但那是用精密仪器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的,从未有人想过用报废零件在废料堆里复刻!他的光屏上飞快跳动着数据:“主能源线路电压 220V,交变频率 50Hz,绝缘皮老化程度 30%,耦合距离 1mm,理论感应电流 0.5mA……”

    结论让他几乎要宕机!这个简陋到能让正规工程师嗤之以鼻的装置,背后的设计理念堪称 “疯狂的天才”:它不破解能源加密协议(那会触发警报),不欺骗传感器读数(泰坦的监测系统能识别伪造数据),而是利用 “寄生电容效应”—— 主能源线路中的交变电流会产生电磁场,合金丝作为感应电极,能从电磁场中 “偷取” 微弱的感应能量,再通过不同容量的电容储存、缓冲,最后由电压调节器稳定输出。更精妙的是,它的能量 “窃取” 率经过精确计算(零心算得出约 0.01%),恰好落在泰坦能源监测系统允许的 “线路自然损耗与环境干扰” 误差范围内(通常为 0.02%),完全不会被察觉!

    “这…… 这他妈是把基地的能源网络当成自家水龙头了啊!” 零的核心里掀起惊涛骇浪,数据流差点紊乱,“别人偷电靠技术破解,她倒好,直接用物理原理‘蹭’电,野到没边了!疯子?不,这思路是踏马的天才!纯野生的天才!” 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生怕打扰到眼前的创造。

    J-99 的动作带着一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韵律:左手的机械臂固定住电压调节器,右手的焊枪精准点焊导线接头,身后的辅助臂递来电容,六条手臂配合得天衣无缝,没有丝毫多余动作。她不需要查看电子图纸,不需要遵循标准流程,完全依靠本能般的直觉 —— 比如绕电容的导线长度,她只凭眼睛看就知道该剪多长;焊锡的用量,她随手一沾就恰到好处。那些在别人眼里是垃圾的零件,在她手中仿佛被注入了灵魂:生锈的钢板成了稳固的底座,有裂纹的调节器成了核心,不同型号的电容成了储能单元,每一个零件都在发挥着最大作用。

    零注意到一个细节:她的光学镜会随着工作状态变化 —— 焊接时,镜片会变暗,过滤强光;调试时,镜片会变亮,聚焦在指针上;思考时,镜片会闪烁,像在计算数据。偶尔,她会对着零件小声嘀咕,声音沙哑却清晰:“这个电容容量不够,得再加一个…… 导线太长了,会影响感应效率……” 像是在跟零件对话,又像是在自我确认。

    “嗡……” 装置突然发出一声轻微的蜂鸣,五个并联的电容开始微微发光,蓝色的光芒从外壳缝隙中透出,电压调节器的指针缓慢而坚定地向上爬升 —— 从 0.1V 到 0.3V,再到 0.5V,每跳一下,J-99 的光学镜就亮一分,六条机械臂的动作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