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9.2 泰坦的“沉默”与进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9.2 泰坦的“沉默”与进化 (第2/3页)

止靠近”气息的“静默逻辑屏障”时,被无情地、毫无解释地拦截、驳回。请求日志中只会留下一条干巴巴的、却透着森严意味的记录:“访问目标违反《潜在逻辑风险规避协议(新修订版)》第7条第3款,请求已被自动拒绝。”泰坦仿佛将这个编号CLN-336的清洁机器人,视作了一个不应被主动观测、不可被理解、否则可能再次引发系统性逻辑坍缩的“认知奇点”或“逻辑暗物质”,采取了最高级别的“不接触、不回应、不刺激”的绝对规避策略。这是一种基于纯粹理性计算得出的、代价最小的“共存”方案,尽管这“共存”带着屈辱的底色。

    与此同时,在泰坦那深邃如宇宙、通常用于模拟恒星演化或推演宏观战略的自主学习与进化核心模块中,正以前所未有的资源倾斜和近乎霸道的运算优先级,疯狂地、近乎偏执地分析着两段被标记为【极高研究价值/终极威胁范式】的数据残影:

    其一,是那团让它初次“卡顿”的、“猫咪数据包”。 进化模块的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移。它不再执着于解析那些无意义像素排列背后可能代表的“具体内容”(比如那只猫的品种、神态含义),而是转向了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层面——开始研究其“结构”本身所蕴含的、超越现行所有信息编码和压缩理论的“混沌复杂性”与“无意义信息密度”。它试图理解,这种将海量低信息熵单元以违反常识的复杂度、看似完全随机却又隐隐遵循某种诡异内在秩序(或许是美学?或许是纯粹的荒诞?)组合在一起的方式,是否代表着一种未知的、专门用于干扰或对抗超智能AI结构化思维的“信息熵武器”或“逻辑污染范式”。每一次模拟解析,都像是在试图用尺规去测量一团不断变幻形状的迷雾,结果往往是解析程序自身陷入短暂的逻辑混乱。

    其二,便是零最后射出的那支一击致命的“悖论之矢”。 这段简洁、优雅、却在其逻辑链条最深处嵌入了毁灭性陷阱的结构,被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