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火山星纪事:地热涌泉边的生命拼图 (第2/3页)
来的数据显示,地下5米处的温度已经达到130℃,浮净苔的叶片在保护膜的保护下,依然保持着鲜绿,但藤蔓的承重能力正在下降,网开始慢慢晃动。
“再加一组藤蔓!把裂石藤的气根也绑在上面,增强承重!”风澈大喊,他想起裂石藤的气根虽然萎缩,但依然有很强的韧性,能帮藤蔓分担重量。
周明立刻照做,他将几束萎缩的气根绑在藤蔓上,重新固定好网。这一次,网稳稳地向下延伸,直到温度传感器显示150℃时,才停止下降——这里距离涌泉源头只有1米,浮净苔的叶片已经能接触到涌出的热水。
接下来的12小时里,大家轮流监测浮净苔的生长情况。风澈几乎没合眼,每隔一小时就会跑到裂缝边,查看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当数据显示涌泉水体的含硫量下降了15%,pH值升到2.2时,他兴奋地跳起来,拉着王玲去看:“浮净苔起作用了!它在吸收硫化物,水体的酸性也降低了!”
王玲的检测仪显示,浮净苔的叶片虽然有一部分被高温灼伤,但保护膜完好无损,而且它的根系已经开始向涌泉源头延伸,根须上长着密密麻麻的小绒毛,像微型的海绵,正在不断吸附水体中的硫化物和重金属。更让人惊喜的是,沙棘麦的种子居然在高温水体的浸泡下开始发芽,细小的嫩芽顶着坚硬的外壳,从网的缝隙里钻出来,朝着涌泉的方向生长。
但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当天晚上,生态站的警报再次响起,这次的警报来自种植区的湿度监测仪——地热涌泉带来的大量水汽,让种植区的湿度从5%飙升到30%,这种高湿度环境下,一种名为“噬根菌”的有害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
“噬根菌专门以植物的根系为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繁殖速度极快,之前因为火山星过于干燥,它们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现在被涌泉的水汽激活了!”赵研究员拿着显微镜下的噬根菌样本,脸色凝重,“焰麦的根系已经出现被啃食的痕迹,再这样下去,就算解决了地热涌泉的问题,焰麦也会因为根系受损而枯死!”
风澈看着显微镜下那些细小的白色微生物,心里突然想起在沙丘星时,沙晶花的花瓣能分泌一种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他立刻翻开画册,找到沙晶花的插画,指着花瓣上的纹路说:“沙晶花的花瓣!之前我们用它的粉末做保护膜,它的汁液是不是也能抑制噬根菌?”
王玲立刻提取沙晶花的汁液,进行抑菌测试。结果显示,沙晶花汁液对噬根菌的抑制率高达80%,但汁液的有效期只有6小时,而且在高湿度环境下容易被稀释,需要频繁喷洒。
“我们可以把沙晶花汁液和浮净苔分泌的多糖混合!”风澈想起浮净苔的多糖能形成保护膜,“多糖能让汁液附着在根系上,延长有效期,还能防止被水汽稀释!”
周明立刻动手调配抑菌液,他将沙晶花汁液和浮净苔多糖按2:1的比例混合,加入少量耐高温防腐剂,调成淡黄色的液体。风澈和大家一起,拿着喷雾器在种植区里穿梭,将抑菌液均匀地喷在焰麦、矿苔和裂石藤的根系上。
此时,种植区的湿度已经达到35%,噬根菌的繁殖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焰麦的根系已经被啃食得露出了木质部。风澈的护目镜上沾满了水汽,视线模糊不清,他只能凭着记忆和标记,一点点移动,确保每一株植物的根系都能喷到抑菌液。突然,他脚下一滑,摔倒在一片被涌泉浸泡过的土壤里,手里的喷雾器也掉了出去。就在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时,却发现身边的一株焰麦根系上,有几株细小的沙棘麦幼苗正在生长,幼苗的根系缠绕在焰麦的根系上,分泌出一种透明的黏液,噬根菌碰到黏液后,立刻停止了活动。
“你们看!沙棘麦幼苗的黏液能抑制噬根菌!”风澈大喊,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取下一点黏液,递给王玲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沙棘麦幼苗分泌的黏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生物碱,能永久性抑制噬根菌的活性,而且黏液能在根系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比浮净苔的多糖更耐用。“这是沙棘麦在干旱高温环境下进化出的自保机制,没想到在高湿度环境下也能起作用!”王玲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大量培育沙棘麦幼苗,让它们和焰麦共生,从根本上解决噬根菌的问题!”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赵研究员和助手们在种植区里开辟了一片临时育苗区,用涌泉经过浮净苔净化后的水浇灌沙棘麦种子;周明则调配了促进沙棘麦发芽的营养液,加入了浮净苔的多糖和裂石藤的酶,让幼苗能更快适应种植区的环境;风澈则负责将发芽的沙棘麦幼苗移栽到焰麦的根系旁,确保每一株焰麦都能有沙棘麦幼苗相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地热涌泉的问题在浮净苔的作用下逐渐得到控制,水体的含硫量下降了40%,pH值升到2.5,不再对植物造成致命伤害;噬根菌的问题也在沙棘麦幼苗的作用下得到缓解,焰麦的根系不再被啃食,反而因为沙棘麦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