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他干甚什去了? (第3/3页)
“此间没有外人,老夫也就不说漂亮话了,只是想要提醒你。”
“学生乃是后进末学,自是愿意聆听前辈的言论。”
孙奭看着宋煊道:“自汉唐经学以来,天地立心,唯有天子可代言,你让士人直接立心,近乎挑战皇权的解释权。”
“不止有一个学生来向我反应你的问题,还拿着我注释过的孟子,强调君臣大义,斥责你极为“诳诞”!”
“自太祖立国以来,便强调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我提出为天地立心,也是希望士大夫们能够肩起重任,不要总想着中了进士,就只知道享受。”
“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孙奭悠悠的叹了口气,在大宋君权神授观念淡薄,儒学复兴,政策又宽松。
随着进士越来越多,这个群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风也越来越盛。
只不过目前朝堂当中许多都是守旧派。
宋煊这番言论,在没有中进士的群体当中影响不小,但是在既得利益者当中,确实被视为动摇根基的言论。
孙奭可是受到了不少学生的询问,全都被压下来了。
更有甚者他们说宋煊有架空五经的隐患。
孙奭毕生致力于章句训诂《五经正义》,而宋煊四句强调“继绝学“,实为否定汉唐注疏传统,暗示当世儒学已“绝“。
这不是“诱人务虚”的言论吗?
“至于为万世开太平,更是竖儒妄诞!”
“伊尹、周公尚不敢言,彼时宋煊不过一介布衣,安敢以空词沽誉?”
此等言论充斥在孙奭的耳边,所以他也不想在朝中待着了,正好应了范仲淹的话,前往应天书院去看看,真实的感受一下。
孙奭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容不下后进学子之人。
他以前就当老师,性子极为宽容。
但是他的许多学生都有些“极端”,认为该消灭宋煊的言论,给他打为儒家叛逆,希望老师出头。
到时候天下必定会从者如云。
孙奭拒绝了,今日特意提醒宋煊。
宋煊听着孙奭的一些转述,他点点头:“我早就猜到了,原本我还没觉得有多严重。”
“自从审理开封府通判秦应诬陷参加穆修一案后,我才明白这种争端,有多么的可怕。”
“是啊,他们都是大宋的中流砥柱,你宋煊更是将来大宋的栋梁之才。”
“如何能够因为这种事就相互撕咬?”
“最终受损的还是大宋的实力。”
孙奭悠悠的叹了口气:“但是孔圣人尚且诛杀少正卯,更不用说不如孔圣人的这些人了。”
“你宋煊今后在朝中会有些举步维艰,因为许多人都与你理念不合,可是要小心呐。”
“多谢孙学士的提醒。”
宋煊站起身来给孙奭行礼:
“若非如此,我尚且不知道我都是从哪里得罪的人。”
“无妨。”
孙奭给宋煊一本有关贾昌朝的著作《周易衍义》。
让他瞧瞧,其中攻击宋煊最盛的便是贾昌朝。
孙奭是希望儒学能够越来越兴盛。
宋煊如今的理论不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儒学的“解释权”,自然会遭到许多人的攻击。
但是这些人的攻击,也是因为他们也没有系统的理念,只能因循守旧来表明自己是正统的。
孙奭是明白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儒学已经海纳百川,适应了不同的朝代。
许多解释都与前朝不同。
所以他觉得大宋建立,会形成新的儒学解释,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
可他的那些学生,却是比他还要老顽固。
孙奭的次子孙瑜带着贾昌朝前来拜访。
孙奭准备退了是举荐贾昌朝来顶替自己的,投桃报李,贾昌朝以后也是要举荐孙瑜的。
他们二人正是要好,根本就用不着通报。
然后就瞧见一个面容俊朗之人正在做客。
“老师。”
“父亲。”
贾昌朝连忙行礼,然后打量宋煊。
孙奭便让他们坐下,介绍宋煊,又给宋煊介绍他们俩。
贾昌朝也不是正经八本的科班出身,他是后晋知名史官的曾孙。
宋真宗曾祈谷南郊,贾昌朝于道左献颂辞,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贾昌朝十分擅长训诂学,故而被大儒孙奭看重,又仔细教导过他。
但是孙奭也知道贾昌朝的缺点,那便是他虽然精通儒家经典,但是却喜欢徇私偏袒。
自己举荐他,也是存了一点小心思的。
毕竟人无完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过的好一点呢?
毕竟他的儿子当真不是考出来的,靠着荫补为官,这么多年也都是小官。
贾昌朝后期确实是当了宰相,也提拔了孙瑜。
甚至在孙奭死了之后,也是积极的要求推动荫补他的子孙。
在大臣死后,朝堂会录用子孙作为奖赏,李君佑能做官也是等着他爷爷死了才有机会。
但是到时候,朝堂就没有什么能够助力他们的关系了。
贾昌朝自然是看不过宋煊应天四句的学生之一。
此时他一个劲的打量着宋煊,想要发难。
但是又碍于夫子的颜面,没有主动攻击。
宋煊瞥了贾昌朝一眼,也只是静静听着孙奭的话。
因为他能感受到对面的贾昌朝一直都在憋着心思。
看样子孙奭所说的学生就包括他。
贾昌朝不仅徇私,还爱慕虚荣,喜欢豪华大宅子,以及后期勾结宦官。
但还是有能力的。
孙瑜趋势坐不住,当即询问道:
“宋状元如此优秀,还用得着请我父亲出山吗?”
宋煊瞥了孙瑜一眼,倒是明白他爹的担忧所在了。
毕竟父母是高材生,出现“龙凤成翔”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如今孙瑜便是如此。
父母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宋煊端着茶杯道:“这期间有什么联系吗?”
孙瑜一下子就不言语了。
他着实被噎住,人家优秀又怎么了,事实都要亲自做吗?
孙瑜看了父亲一眼,连忙拱手道:“是我孟浪了。”
贾昌朝确实不服气:“宋状元,我等对你提出的应天四句实在是不敢恭维。”
“礼记有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圣人作乐以应天……”
“天地本无心!圣人不过应天制礼,尔敢妄言立心,是要代天行道吗?”
“那岂不是王莽的行为?”
宋煊听着贾昌朝把大帽子扣过来,歪了歪头:
“难道贾中书就是如此治经的吗?”
宋煊举起贾昌朝的著作:
“方才孙学士让我好好拜读你的文章,这扉页当中,贾公就明言:圣人观天设教,非天自教。”
“按此论,圣人既可代天设教,士人为何不能立心?”
贾昌朝一时间有些发蒙。
他看了看自己的老师,心想老师也过于偏爱新人了。
如何让宋煊拿着我的矛来攻击我的盾呢?
孙瑜暗暗咋舌,宋煊这状元郎真不是盖的。
因为他一直都觉得贾昌朝说的这番言论很对,他都无法反驳。
甚至孙瑜去问自己这个大儒老爹,孙奭也说无法反驳。
难不成爹早就知道,只是不想伤了自己这个弟子的心,所以就没有反驳?
孙奭确实稳坐当中,并没有多说什么。
但是贾昌朝并不气馁:
“从郑玄到孔颖达,圣学传承煌煌百万言,何来'绝学'?”
“尔言下之意,莫非当朝文治皆是虚妄?”
宋煊当即摆出范仲淹:
“当年范院长也说过,今日贾公既然提到郑玄——可知汉末《熹平石经》毁于战火时,郑康成痛哭经籍道丧?”
“连郑玄都亲历过圣学几近断绝之痛,贾公却妄言传承未绝,莫非比郑氏更懂何为绝学?”
“自从唐末到如今,有多少典籍散落,毁于战火当中,贾公可是全都收有藏书?”
“真宗朝编《册府元龟》时,序文明言五代乱离,典籍散佚十之七八——按贾公之论,莫非先帝也在诋毁本朝文治?”
贾昌朝额头当即就见了汗。
孙奭看看自己的得意门生脸上出汗,再瞧着一脸正气的宋煊。
果然自己想的没错,宋煊的学习方法,即使推广了,那也是有天赋的人才能学的会。
其余大部分都是没有天赋的。
孙瑜本来十分钦佩贾昌朝,认为他是接替自己父亲衣钵最优秀的学生。
如今竟然被宋煊反问的毫无招架之力。
孙瑜一时间有些怀疑贾昌朝的能力。
他当真能接替自己父亲的衣钵吗?
毕竟若是无法在皇帝身边站稳脚跟,只会连累自家老爹的形象。
举荐与被举荐是要有着紧密联系的,就相当于保人。
一旦出了问题,是有着极大的连带责任。
宋煊瞥了大儒孙奭一眼:
“您徒弟还得多加练习,就这种辩论,三言两语都说不出来,连颠倒黑白为自己做论证都不行。”
孙奭不明白宋煊眼神里那么多含义,但是却明白一个意思。
那就是宋煊觉得自己这个弟子在辩论方面是有些菜的。
孙奭知道宋煊当年前往洛阳游学,以一敌三,说的洛阳书院学子哑口无言,纷纷溃散。
贾昌朝擦了擦脸上的热汗,他抬头看了宋煊一眼。
不愧是连中三元的状元郎,嘴皮子就是利索。
今日事发突然,你等我回去细细思索,定然能够想出你言语当中的漏洞。
“贾公可是还有什么疑问?”
宋煊见现场有些沉闷:“我可以主动解答的。”
“不必了。”贾昌朝脖子扭向一旁:“我自是回去细细思索。”
“那你可要快速拿来笔墨记录下来,你又没有张方平过目不忘的本事,若是记忆出现错误,再怎么思索,也是走了歪路。”
听着宋煊揶揄的话,贾昌朝袖子甩了半截,终究是请孙瑜拿来笔墨,他好细细记录下来。
贾昌朝唯有生着窝囊气,瞧着宋煊告辞。
孙奭确实叹了口气,瞧着贾昌朝道:
“子明,今后莫要如此冲动。”
“老师,我学艺不精,让您丢脸了。”
“这有什么可丢脸的?”
大儒孙奭摸着胡须发出爽朗的笑声:
“天下能辩论过宋十二的人,怕是还没有出生呢。”
“你贾子明尚且能与他斗争三回不落下风,自是可以流传美名的。”
“啊?”
贾昌朝没想到夫子还能另外找角度夸赞自己,他登时变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毕竟方才被宋煊给诘问,相当丢面。
“你在京师为官,宋煊他想要招纳夫子教授学生,你可以拿着这个借口,时不时的前往与他交流。”
孙奭丝毫没有打击贾昌朝: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自是可以发现他言语当中的漏洞,将来好与他再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