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万言书 (第2/3页)
读书高。”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宋代朝廷与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
宋煊受到如此追捧,实在是一件正常的事。
在大宋,一个人的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在大宋以前,是缺乏形成这种观念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基础的。
从宋代开始,自身获益的体验与官方的提倡,以及“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实。
则像春雨入土一样,滋润并助长着世世代代的庶民与士大夫的梦想。
而这种光荣与梦想,又不断地激励着他们的进取心。
不可否认。
利。
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诱惑。
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并不都是唯利是图。
犹如“器”之于“道”。
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以科举之“器”,来实现其理想之“道”。
自古以来,在中国读书人的血液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由于客观环境与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许多时期,这种责任意识使许多士大夫得不到舒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种门阀制度及其残余观念一直影响到唐代。
这样就使大多数士大夫难以“达则兼济天下”,只好转而“穷则独善其身”。
一部分人因此遁入山林,走向了积极入世的反面,做了隐士。
宋代隐居名山者不乏其人。
既有耿介拔俗、潇洒出尘之士,也有走“终南捷径”,以获取高官厚禄的投机取巧之徒。
像比林逋大十二岁的种放,就通过“假容于江皋”的经历,明作隐士,暗地里跑官要官,最终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父子的关注,当上了朝廷的谏议大夫。
而林逋却从来没想过要走“终南捷径”,他隐得率真,更隐得彻底。
范仲淹前些日子还给他写信来着呢。
当初范仲淹在兴化当知县,去杭州旅游。
他找三五个好友想要拜访林逋,结果因为暴雨没法乘船。
范仲淹极为遗憾的写下了《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一诗。
这位林逋是“山中宰相”,天圣五年,有两年的时间,宋仁宗都派人去慰问他来着。
中国古代的隐士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政治上极度压抑之下,产生出来的一种畸形解脱。
当然也少不了终南捷径的思路。
唐末五代的大动荡,较彻底地荡涤了残余的腐朽门阀观念。
在宋代,已经基本上找不到唐代政治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士庶之争了。
门阀世家真的被杀的差不多了。
此外,五代时期政权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打乱了固有的政治秩序,打散了传统的政治组合。
也不可能形成和平时期出现的那种牢固的“门生故吏”式的政治派系。
这就给绝大多数士大夫步入仕途,提供了一种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可能。
从皇帝的主观意图来看,赵宋王朝鉴于历史上出现的魏晋门阀政治、隋唐集团政治、五代武人政治的弊端,加之自身并未带有多少“君权神授”的光环。
因此,这个同样是通过篡夺建立起来的政权,选择和制定了一种能够最广泛地笼络士大夫的政治策略。
让他们都来参与政治,以增强士大夫对这个政权的向心力。
这就是“与士大夫治天下”。
此话不仅充满了一代士大夫的自豪与自信,也等于是提醒君主,我们是这个政权的合作者。
它是一种船新版本的君臣关系!
目前而言,士大夫群体对于赵宋王朝是极为满意的。
这种满意,就激发了更多人通过读书科举来改变命运。
尽管吕夷简给陈氏兄弟讲明了今后确信的道路。
他们兄弟也差人去散播宋煊殿试疑似作弊的谣言,但是在夸耀宋煊的集体性声音当中,并不算突出。
宋煊他在殿试都能作弊,一听就是陈氏兄弟散播出来的谣言。
这不是侮辱我等是傻子吗?
尤其是你陈氏兄弟胆敢在如此隆重的殿试搞事,那便是孩视官家,下一步就是欺辱孤儿寡母。
再下一步是不是就想要篡权夺位黄袍加身了?
这种可是大宋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因为赵匡胤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来时路”,绝不能让后来者复刻。
再加上有好事者爆出宋煊的家世。
母亲改嫁,爹是烂赌鬼,大哥过继出去,二哥是烂赌鬼,继母也跟他爹和离,留下幼妹。
宋煊以前还是家乡小周处。
自从被应天知府晏殊偶遇后,劝他去考应天书院。
宋煊直接一个浪子回头!
如此人物,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宋煊那个位置上,根本就做不到他如今的成就。
这么一对比,民间的各种舆论,根本就不惯着陈氏他们兄弟。
甚至有好事者,都给陈家去扔臭鸡蛋,以及泼粪的。
东京城好事的膏粱子弟以及胆大包天的破落户多的是。
反正各种版本的谣传都有。
只不过其中的恶人全都是陈氏兄弟俩。
民意汹汹之下,自是有言官弹劾陈尧咨。
那就是作为宋煊竞争对象的失败者程戡。
他与曹利用的关系不错,否则也不会被别人推荐当他的女婿。
此事就是被曹利用暗示程戡去弹劾的。
但是奏疏被刘娥留下,没有差人去查探。
因为这种事,没有证据,也不好说什么。
刘娥并不是要偏袒陈氏兄弟,只是政治斗争不是一杆子买卖。
自是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刘娥要看什么时候动什么人,是她自己做主。
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宋煊的事,在东京城变得如此热闹。
她下意识的是认为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这种超出掌控的事,让刘娥感到烦躁。
所以她下意识的留中不发,待到合适的机会再做决断。
最为重要的事没有影响到宋煊的成绩。
他依旧是天圣五年的状元郎,而且是陛下当庭钦点的。
这是连刘娥都轻易改变不了的事。
就算是太后临朝称制,也不能随意更改皇帝当众说的话。
否则君威全失,以后谁还正眼瞧天子?
至少在明面上,作为天子母亲的刘娥,要主动维护天子的权威。
同时也是在维护她的合法统治。
当然,对于曹利用的议论更是不在少数。
毕竟一个连中三元的女婿都被他给抢走了。
为此宋煊还拒绝了当朝宰相吕夷简以及张士逊的招婿。
放到哪里讲。
曹利用都是极有面子的!
尤其是老曹如此的行径,更是让一大帮武将家族极为羡慕。
今后曹利用怕是真的能成为世代将门的一份子。
若是他孙子再争口气,兴许也能被宋煊给督促着,考中进士。
不少武将家族都想要从武职转为文职。
奈何都极为失败。
可能就是家庭里没有那个氛围。
曹利用都给宋煊带话,不仅仅是曹彬家族有人想问问,宋煊教不教学生?
他们也太想进步了!
愿意把后代子嗣培养成读书人。
毕竟宋煊会在东京为官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
大概率就是个清贵官,没什么太重要的工作,主要就是熬资历。
尤其是大宋官员体系臃肿的很,一个职位好几个人,分到你手里分管的工作能有多少?
在大宋官府谁正常点上下班,那就是一个“卷逼”官员!
大多数当官的全都是迟到早退。
甚至公然饮酒开趴体的也不在少数。
御史弹劾就弹劾呗,皇帝都不管,你算老几?
大多数官员都是潦草小狗去文化馆工作的状态,故意迟到俩小时,那还是第一个到的人呢。
宋煊目前对于培养武将的子孙读书没什么兴趣,他正在思考自己出任开封县知县一职的事。
他看着手里的信件,附件则是院长范仲淹写的万言书。
因为自己的一封信,老范他洋洋洒洒的邪恶了万言书《上执政书》,关键他现在是丁忧期间。
再加上老范是有着基层经验,又有与山中宰相林逋的沟通,净化自身。
所以此时的万言书一下子就成为朝廷的热议。
不仅如此,甚至都被传扬到隐士林逋那里去了,搞得他一直都想要看看具体内容。
可惜求而不得。
其实范仲淹这就是对大宋目前对弊端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主张。
在范仲淹看来,别看如今大宋处处都很好。
可实际上整体国力已经严重下降,内在不足,以后也无法长久发展,更不足以抗衡强敌。
只有变,才能似的国运长久。
范仲淹如此系统性的提出来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等六项改革之策。
在宋煊看来,这几个都是老生常谈,范仲淹只是给出了大致方针,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手册。
许多地方都不是很成熟。
但是范仲淹在县令以及知府方面,他是真的干过的,所以写的特别详细。
因为现在的县令一般都是循例授予。
年纪大的呢,就要为子孙考虑,私心就会膨胀,往往是能捞一笔就捞一笔,能交换利益就交换利益。
反正往上升没太大的希望,还会退休。
年纪轻的又看不上县令这种地位低,又看不到希望,工作消极应对。
如此一来,如何能过管理好一方呢?
虽然范仲淹目前没有那么的显名,只不过是威震应天府以及周遭一些州县。
但是大多数是在一些读书人嘴里。
此前又因为应天书院学子霸榜之事,被一些官员议论,但也只是小规模的讨论当中。
后期苏轼说自己平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结识范仲淹。
若是老范在文中提过他苏轼一两次名字,那可真是让他感到无上荣光。
如今范仲淹趁着应天书院学子宋煊考中状元之际,更是上了一份万言书。
为此,赵祯当即下令让范仲淹进京来详谈。
宋煊捏着信,既然老范在万言书当中如此评价年轻人当县令没前途。
他觉得倒是可以利用此事,为自己谋取开封县知县一职。
如此,也好为老范做个背书,同时让其余人也争相效仿。
我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都肯干知县,你们这群不如我的进士,还发什么牢骚?
一举多得。
宋煊嘴角微微勾起笑意,就是不知道老范他如今到没到东京城呢!
范仲淹其实到了东京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